圖:資深「打鳥」攝影師劉立才拍攝的蒼鷺捕獵小鸊鷉瞬間。
「下周三我們俱樂部組織去拍鳥,這是個收費項目。要是放在以前,30人的觀鳥團可能都招不滿,現在次次不落空。」在顥瀚生態「打鳥」俱樂部微信群,群主剛一發出「打鳥」組團邀約,名額瞬間就被搶佔一空。
「無論是去省內還是省外的觀鳥點,現在次次都能爆滿。」李金澤介紹,像離市區近一些的觀鳥點,當天往返人均收費在百元左右,主要是交通、午餐和門票費用,遠一些需要住宿的則在三四百元,組團到省外三四天,不含機票的價格大多在千元左右。「所以說『打鳥』帶動的不只是攝影器材銷售,也帶動了觀鳥點附近吃喝住行的一條龍消費。」
收費觀鳥點 想得比攝影師周到
隨着越來越多的地方發掘到「打鳥」商機,收費觀鳥點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如今,這些觀鳥點呈現出量質雙升的特點。」李金澤解釋道,過去「打鳥」多是野拍,沒有遮陽棚也缺少有序組織。現在不僅給你安排好固定機位,擋上遮陽棚,擺好小馬扎,甚至連拍照光線都替你考慮到位,晚上再安排一節「打鳥」技巧課。
「我還遇到過一些觀鳥點,為了讓拍攝角度更低,特意把機位挖到和湖面平齊,可以說想得比攝影師都周到。」正因「打鳥」經濟繁榮,器材經銷商們也選擇把「長槍短炮」搬到觀鳥點。「在拍攝現場免費體驗新器材,大家能親眼看到不一樣的拍攝效果,算是給心裏種了草,這也是在變相推動攝影器材的更新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