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打鳥」熱促使國內攝影攝像器材消費熱度持續攀升。圖為「打鳥」愛好者在觀鳥點集中拍攝。右圖:銀髮「打鳥」一族們動輒投入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拚器材。圖為眾多「打鳥」愛好者追拍熱門對象之一的黑臉琵鷺。
每年春季,世界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都會從南方的越冬地遷徙到遼寧省莊河市繁殖覓食。晨光熹微,「打鳥」(攝影圈內對鳥類拍攝的俗稱,又稱「打雀」)愛好者們早已齊聚於此,一支支價格不菲的「長槍短炮」蓄勢待發。
一段時間來,國內攝影攝像器材消費熱度持續攀升。電商平台數據顯示,僅在今年6月份,相關品類成交額就同比增長超80%,其中「打鳥」器材最為熱銷。從銀髮族到Z世代,「打鳥」儼然從興趣愛好演變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催生出覆蓋器材零售、攝影旅拍、專業「鳥導」等諸多環節的「觀鳥經濟圈」。\大公報記者 宋偉
在被譽為「候鳥天堂」的遼東半島最南端,64歲的劉立才是當地「打鳥」圈裏的元老級人物。從1994年接觸攝影,到2008年開始專注觀鳥拍鳥,劉立才用近20年時間積累下了豐富的「打鳥」經驗。
「像我常用300mm f2.8和500mm f4.0兩支定焦鏡頭,機身用的是佳能1DXⅡ單反,算上雲台、三腳架等等配件,前前後後總共花了近20萬元(人民幣,下同)。據我所知,有些影友還配備了專業觀鳥鏡、輔助的遙控設備,用在『打鳥』上的花費就更多了。」劉立才向大公報記者分析,當前「打鳥」器材的核心趨勢是輕便、對焦快、跟焦強、連拍速度高,微單(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又稱「無反」)替換單反(單鏡反光相機)是大勢所趨。「其實資金允許的情況下,我也在考慮器材的升級換代。」
技術迭代降門檻 吸引揮金換微單
像劉立才一樣,準備換新「打鳥」裝備的攝影愛好者並非個例。大連顥瀚數碼影視器材總經理李金澤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在「打鳥」愛好者中,用單反的多為中老年群體,他們如今也在考慮更換微單。「而在鏡頭方面,預算不高的愛好者一般會買副廠的可變光圈變焦鏡頭,價格多在一萬元左右;而有充足預算的愛好者,大多會選擇600mm、800mm甚至1200mm的原廠定焦鏡頭,這些鏡頭往往一支就要10萬元,但因為畫質特別出彩,也吸引了不少發燒友購買。」
在機身挑選上,當下年輕一代鍾愛微單,不少「打鳥」愛好者會選擇諸如索尼A9Ⅲ這類的高端旗艦機型,通過每秒30張高速連拍確保抓住飛鳥精彩瞬間。「現在的微單跟焦功能很強,甚至還加入了智能AI對焦,只要鳥類出現在取景框中,不論大小,相機都會自動對焦跟焦鳥眼,大大提高了出片率。」李金澤坦言,隨着攝影器材技術迭代,「打鳥」的技術門檻也在逐漸降低,這也吸引不少愛好者斥巨資更換新設備。「最近在我們這兒出二手單反,加價置換高性能微單和鏡頭的中老年『打鳥』愛好者大有人在,甚至還有幾位顧客花三四十萬元換新了全套設備。單從長焦鏡頭的銷售數據來看,近一年的銷量就要同比上漲20%以上。」
湧入年輕血液 大學生求性價比
隨着觀鳥拍鳥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曾經以中老年為主力的「打鳥」群體,如今也在不斷湧入年輕血液。
不久前,演員李現因在社交平台分享鳥類攝影作品登上熱搜。「李現加入公園『打鳥』大爺隊伍」這一話題迅速演變成一場兼具娛樂性和公共價值的新聞事件。李金澤說,其實不光是明星,這兩年大學生愛「打鳥」的也越來越多,他們在機身和鏡頭的配置上更追求性價比。儘管如此,起步配置也都在萬元以上,這股力量不容小覷。
不過,相較於銀髮一族們動輒投入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拚器材,Z世代(1997年-2012年出生人群)的「打鳥」愛好者們更願意把有限資金用在遊歷各地的體驗上。
不久前,21歲的周學思剛從川西「打鳥」歸來。這趟為期十天的旅途花費近6000元,而路線則是他專為「打鳥」而定。「其實我是在去年底才開始喜歡上『打鳥』,現在用的這套機身和150mm-600mm鏡頭也才剛買不久,總共花了近16000元。」周學思對大公報記者坦言,自己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資金確實有限。對他而言,攝影器材保證的是「打鳥」的下限,現階段自己更願意把錢用在走出去,多到不同地方觀鳥和增長見識上。「明年我準備去青海,再拍一些當地特有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