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抗戰勝利80周年 重走大公報抗戰路/民族存亡之際 大公報記者屢赴延安 傳遞中共抗戰最強音

時間:2025-08-30 05:02:38來源:大公报

  圖:延安革命紀念地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王家坪,這裏是1935年10月至1948年8月毛澤東居住地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大公報記者蘇雨潤攝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在陝西延安,西北黃土高原起伏的群山圍成堅固的屏障,使其成為天然的軍事城池。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留下深刻的印記,讓延安精神在歷史淬煉中永續生長。1937年,延安尚處於封鎖區,外界對其知之甚少。為了將真實情況反映給大眾,《大公報》派記者范長江首次踏入延安,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推心置腹,展開「竟夜之談」。此後,陸詒、孟秋江、孔昭愷等大公報記者懷着救亡救國的一片赤誠相繼奔赴延安,在這片「紅色熱土」尋找中國革命前途的答案。

  距范長江首訪延安88年,記者近日再訪延安,沿着大公報前輩的足跡,完成兩代大公人的時空對話。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郭小良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抗戰時期,《大公報》是從國統區向延安派出最多記者的報紙,《大公報》客觀公正地向全國人民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政策和主張,對於民眾了解中國的真實狀況、了解共產黨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大公報記者 孫志、蘇雨潤

  據可查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從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到1945年抗戰勝利,《大公報》先後有4位記者來到延安進行採訪活動,他們分別是范長江、孟秋江、陸詒,以及1944年中外記者採訪團成員孔昭愷。

  范長江與毛澤東展開「竟夜之談」

  鳳凰山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的駐地,其間召開了洛川會議、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走進毛澤東當年居住的簡樸磚石結構窰洞,中間一孔是會客地。當年,這裏僅有「一張木椅、一張桌子、一條木櫈、一盆木炭。木桌上放了許多紙條,還有經濟學和哲學的書籍。」毛澤東就是在這裏完成了《實踐論》、《矛盾論》和《論持久戰》。郭小良介紹,當年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右圖)與毛澤東的「竟夜之談」就是在這孔窰洞中進行的。

  在「竟夜之談」的採訪中,毛澤東第一次向范長江系統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政策和主張,談及抗日戰爭、民主建國、與國民黨合作等問題,以及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范長江隨後在通訊中寫到:「毛澤東說共產黨的要求,希望中國走上憲政民主之路,以民主求統一求和平。和平統一之後,始可以言抗戰。」1937年2月14日,范長江返抵上海,15日便將通訊《動盪中之西北大局》發表。

  郭小良說,在和范長江的談話中,毛澤東駁斥了國內存在的速勝論和滅亡論,認為抗日戰爭不能速勝,但我們也絕對不會滅亡,這就是後來著名的《論持久戰》。「這一次談話對范長江本人影響也很深,他感受到了主席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洞見遠超常人。還沒有哪一個政黨的領導人像毛澤東一樣,對於中國革命和前途有如此深刻的分析和洞察。」

  陸詒如實報道中國革命嶄新面貌

  1937年9月,孟秋江在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見到了主持工作的周恩來。同年冬天,孟秋江輾轉來到延安採訪,成為繼范長江之後第二個訪問延安的大公報記者。其間他多次與毛澤東見面。孟秋江把毛澤東關於抗戰的講話用專電連夜拍發,以《毛澤東談抗戰:望大家加倍努力爭取勝利》為題刊登在武漢《大公報》上。

  1937年12月,大公報記者陸詒來到延安,採訪了毛澤東。12月20日,《大公報》發表了陸詒撰寫的長篇通訊《毛澤東談抗戰前途》,其中詳述了毛澤東接受採訪時的情景。當時的毛澤東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在採訪最後以極興奮的語調說道:「從戰爭中取得了教訓,在抗戰中改造了我們所有的弱點,展開了新中國的遠大前程!」郭小良說,陸詒當時對整個延安進行了如實報道,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處於積極抗日的環境中,還介紹了土地政策、大生產運動等情況。陸詒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嶄新面貌,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積極狀態,必定推動中國抗戰到底,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