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講究「未雨綢繆」,空間天氣預報也是一樣。相關機構需要盡可能提前對空間天氣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強度進行預報,判斷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範圍和程度,提醒各方面採取針對性措施。
早在1992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就成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這是我國第一個專業的空間天氣預報機構,20多年來,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等國家重大航天任務提供了全過程的空間環境預報保障。該中心同時也是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的運行機構,面向全球發布空間天氣預報。
進入本世紀,我國在空間天氣和空間環境監測和研究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空間環境監測主要分為地基監測和天基監測兩種方式。簡單來理解,就是「基於地面」和「基於太空」,可以合力布下「天羅地網」。在天基探測方面,針對空間天氣的源頭──太陽,我國先後發射了「羲和號」和「夸父一號」衛星,緊盯着太陽的一舉一動。
在地基監測方面,目前,子午工程一期、二期已實現融合運行,沿東經100度、東經120度附近,北緯40度、北緯30度附近形成「井」字形布局,在我國本土、地球南北極區實現對日地空間的協同網絡化監測。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