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專家解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自傷式」博弈 致全球貿易震盪

時間:2025-05-04 05:01:44來源:大公报

  圖:L5月1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第三期在廣州開幕。圖為境外採購商在一家服裝企業展位了解產品情況。\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美國單方面終止對中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暴露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此舉不僅破壞中美經貿合作,更擾亂全球貿易秩序。」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胡鴻雁指出,從消費者權益到產業格局,從政策動機到國際規則,這一決策的多重負面效應正逐步顯現,或將成全球貿易體系承壓的又一轉折點。

  胡鴻雁表示,小額包裹免稅本是跨境電商促進貿易便利化的國際慣例,美國卻將其異化為政治工具。表面看是針對中國商品的限制,實則將關稅成本直接轉嫁給本土消費者。物流時效放緩、商品價格上漲已成為現實,部分國際零售商已暫停對美業務,全球供應鏈企業被迫重新評估合作風險。這種「自我傷害」式政策,折射出美國將國內問題向外轉嫁的治理困境。

  關稅武器化 電商將遭重創

  「深層剖析美國政策動因,其核心並非只是解決貿易逆差,而是服務於選舉政治需求。」胡鴻雁表示,美國試圖通過行政手段重構貿易格局,卻忽視了中國供應鏈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不可替代性。歷史經驗表明,關稅戰從未真正扭轉比較優勢,反而推高企業運營成本。此次政策實質是貿易戰工具箱的延伸,以「中國威脅」為藉口製造輿論,最終損害的是美國自身經濟韌性。

  胡鴻雁進一步指出,從國際秩序視角審視,美國單邊撕毀WTO框架下的免稅協議,侵蝕多邊貿易體系權威。若其他國家效仿,全球貿易將陷入「以鄰為壑」的惡性循環。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正將關稅武器化,使其成為地緣政治博弈工具。這種趨勢若持續,新興業態如跨境電商將遭重創,全球產業鏈可能被迫區域化重組,最終導致貿易成本普遍攀升。

  回歸多邊協商 避免「雙輸」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升級,國際社會需警惕連鎖反應。專家表示,中國供應鏈的競爭力源於效率與創新,而非關稅庇護。美國若執意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終將損害自身消費者利益與企業全球布局。唯有回歸多邊協商框架,在規則透明的前提下解決貿易分歧,才能避免全球經濟陷入「雙輸」困境。\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