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英倫漫話/當科幻照進現實\江 恆

時間:2025-05-08 05:01:58來源:大公报

  很難想像,當已故作家伊恩.班克斯得知他的「文明」系列小說竟然是企業家馬斯克的最愛,並且許多經典科幻作品正在滋養西方科技巨頭們的未來願景,他該有多麼驚訝。

  毋庸置疑,馬斯克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源自於試圖複製科幻小說。創造了「機器人學三大定律」的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基地》,激發了馬斯克殖民火星的願望。馬斯克曾說,特斯拉的Cyber truck是「會駕駛的銀翼殺手」,如果你想像自己生活在一個荒涼的星球上,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久前馬斯克推出的AI工具Grok,則是受到「科幻先生」羅伯特.海因萊因的啟發,後者在小說《異鄉異客》中提到火星語「徹底理解」一詞,正是Grok,這也體現了馬斯克對AI的終極願景:打造一個能夠真正理解宇宙的AI模型。此外,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開發可植入的腦機界面),明顯受了作家伊恩.班克斯在《迎風舵輪》一書中描寫的可植入「神經織網」概念的影響,而SpaceX用於降落助推火箭的駁船,皆以班克斯的「文明」系列小說中提到的太空船命名。縱觀馬斯克對企業的構想,也顯然基於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

  實際上,馬斯克並不是唯一一個懷抱這種科幻熱情的人,企業家馬克.朱克伯格將他的公司重新命名為Meta,即「元宇宙」(metaverse),該詞首次出現在作家尼爾.斯蒂芬森的小說《雪崩》中。朱克伯格對這本書非常着迷,書中講述了人們如何進入一個模擬世界,以避免現實世界陷入反烏托邦的混亂。據說Facebook的所有產品經理一度被要求閱讀這本書作為培訓的一部分。與此同時,《雪崩》也啟發了Google地球的開發,並且是微軟Xbox開發團隊的必讀書籍,而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佐斯也非常喜愛斯蒂芬森,因此聘請他為自己的藍色起源火箭公司工作。

  如果科幻的影響只是體現在產品設計上,那就不成問題了。但真正的麻煩在於,科幻不僅注入了科技大亨的商業概念,也注入了他們對社會和政治的扭曲理解。在當今硅谷巨頭們成長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幻小說的主導類型是賽博朋克,正如「賽博空間」一詞的發明者、作家威廉.吉布森和斯蒂芬森的小說,以及大量電影和視頻遊戲中所體現的那樣。這一流派的始祖是有「科幻小說之魔」稱號的作家菲利普.K.迪克,他的小說和短篇故事催生了包括《銀翼殺手》、《全面回憶》和《少數派報告》在內的科幻電影。

  和作家迪克在人生最後的那幾年深受精神疾病困擾相類似,他筆下的故事充滿了安非他命引發的偏執,那裏沒有什麼是值得信任的,也沒有人是他們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這種風格對現代西方文化和美學的影響,可以說比其他風格都要大。比如在小說《Valis》中,一開頭作者就強調自己即是書中主角,但他刻意將兩者分開,半自傳式以第一人稱的「我」,側面描述貌似精神分裂的化身。包括一九九九年上映的電影《黑客任務》,也是迪克廣泛影響的一個例子:他經常談論其他世界,並認為我們自己的現實是一種模擬。

  正如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一九六四年獲普利策非虛構作品獎的《美國的反智主義》中指出的那樣,「偏執風格」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右翼政治的一個特徵,美國的一個問題恰恰在於,有那麼一幫人總是要求它「完美」,他們信奉所謂的「純樸」,遠離「智識生活」,一旦失去身為「純樸之人」的光榮地位,他們便會遷怒於整個社會。反映到當今美國科技巨頭身上,他們將大量賽博朋克小說的反烏托邦背景,視為他們需要試圖逃離的世界的預言性景象,無論是通過殖民火星,還是建立元宇宙。實際上卻如同原著小說中的人物那樣,他們往往要為反烏托邦的出現負責,但卻以某種方式將責任推卸給大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