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國大熊貓之父」胡錦矗病逝 享年94歲

時間:2023-02-18 04:25:57來源:大公报

  圖:「中國大熊貓之父」胡錦矗教授因病逝世。

  【大公報訊】記者向芸成都報道:2月16日晚間,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中國大熊貓之父」的胡錦矗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4歲。作為我國大熊貓野外研究及保護事業的開拓者,他創造了多個「第一」或「首次」,並促成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大熊貓等多種珍稀瀕危動物得到了有效拯救。

  儘管現在大熊貓「風靡」世界,但其實人類對牠的系統認識僅有幾十年。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世界掀起「熊貓熱」。作為唯一擁有大熊貓的國家,中國對「國寶」的分布、數量等情況卻不甚了解。1973年,國務院召集川、陝、甘三省大熊貓產區召開座談會,決定弄清野生大熊貓的真正數量。

  漫山遍野「撿糞」 確定數量

  胡錦矗當時已是四川省內知名的野生動物專家,他於次年受命進入四川卧龍,組建了一支約30人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開展全國第一次大熊貓野外調查研究,他的命運從此和大熊貓緊緊聯繫在一起。

  如何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裏找到獨來獨往、嗅覺靈敏的大熊貓?胡錦矗想到了一個「笨辦法」:從野外能夠採集到的最直接素材——大熊貓糞便入手,通過比較不同大熊貓糞便中的竹節長短、粗細、咀嚼程度、咬痕等,分辨大熊貓的大體年齡、種群數量、活動範圍及規律等。這套方法被命名為「胡氏方法」,而胡錦矗則把它改為「咬節法」,並沿用至今。

  在歷時4年、行程9萬公里後,一份20多萬字的《四川省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報告》出爐,首次調查出我國野生大熊貓約有2400隻。基於調查情況,國務院批准將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2萬公頃擴建為20萬公頃,同時直接促成了唐家河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大熊貓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

  教書育人 為大熊貓科研奠定基礎

  1978年,胡錦矗牽頭在卧龍自然保護區海拔2500米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熊貓野外生態觀察站——「五一棚」。通過與世界自然基金會持續5年的合作研究工作,胡錦矗及其領銜的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貓生態環境和習性的著作——《卧龍的大熊貓》。工作告一段落後,胡錦矗回到位於四川南充市的西華師範大學,繼續研究和教學工作,並帶出近20屆研究生,包括以魏輔文院士、張澤鈞教授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貓研究者。

  大熊貓保護從「為什麼做」到「必須做」,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從1個變成40多個,大熊貓野生種群從1100隻恢復到1864隻……胡錦矗一直在參與、關注。他曾說過,大熊貓保護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