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古都煥髮商機 年出口破百億

時間:2023-01-18 04:26:02來源:大公报

  圖:許昌髮製品行業直接從業人口超過30萬,圖為許昌一家髮製品公司車間。

  在河南許昌市對外貿易綜合服務中心的跨境電商平台上顯示,每兩秒鐘就有一頂許昌髮製品銷往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統計全球每10頂假髮中,就有6頂來自許昌。坐擁4000多家髮製品相關經營企業的許昌市佔據全國髮製品行業的半壁江山,這裏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髮製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去年首11個月,許昌髮製品出口總額已突破130億元人民幣。今日之曹魏故都許昌,正在用一種新的方式,在國際上書寫着她新的「頂上藝術」傳奇。\大公報記者 馮雷(文﹑圖)

  孔祥鋒是許昌一家髮製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十四五歲時就跟隨父親走街串巷地收頭髮,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遠達西南雲貴川一帶。孔祥鋒現在經營的髮製品廠僱用了300餘人,每年產值超過3000萬人民幣,為周邊40歲至60歲的中老年婦女提供家門口就業機會。如今的許昌,髮製品行業直接從業人口超過30萬,幾乎每個人都能和假髮產業或多或少搭上關係,或是生產廠家、或是經銷商還是網店店主,就連農婦都會在零散時間做一些假髮鈎織的手工活兒,掙錢補貼家用。

  上世紀90年代初,現代假髮製造業由韓國傳入中國,許昌依託原材料集散地的優勢,為韓國的假髮企業供應檔髮(經初步處理、分檔的人髮)原材料。由於許昌人質樸的品質,把質量看的比生命還重,許昌的檔髮製品被青島的外貿部門視為免檢產品。

  苦研「三聯機」 掙脫外商掣肘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幹的全是向外商提供原材料的粗加工,掙的只是一點兒可憐的辛苦錢。外商把我們提供的檔髮喻為『黑金』,經精加工製成假髮頭套,身價一下翻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自己辛辛苦苦原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我感覺很憋氣,當時就想許昌交通便利,人髮資源豐富,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己造假髮賺大錢?」許昌另一家髮製品企業創始人鄭有全回憶說。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於是鄭有全帶領當時數十名員工克服了種種困難和阻力,一一打破外商設置的設備、技術等諸多壁壘,造出了假髮製作的關鍵設備─三聯機,掌握了「檔髮─色髮─工藝髮」的一整套工藝技術,實現了一個個重大突破。

  「這裏要特別說一下三聯機。」鄭有全說:「當時,我只是在青島一家中韓合資企業銷檔髮時見過,其外觀和家用縫紉機相仿,但對其內部構造、機械原理等一無所知。我們費盡周折,從當地請到一位退休師傅,他文化不高,只是憑記憶和實踐經驗,耗時數十天繪出三聯機構造圖紙。用這份圖紙,我們在1990年底造出三聯機樣機;與此同時,一撥人馬學習三聯機操作技術的事情也進展順利。消息傳到青島那家合資企業,外商大為震驚,派人星夜趕到許昌,表示願意出高價購買我們包括三聯機在內的全部設備,並表示如果我們答應,會在以後的貿易往來中給與種種優厚待遇,否則將中斷一切業務往來。這一要求被我當場斷然回絕。」

  20天泡壞3雙鞋 終掌漂染技術

  掌握假髮製造技術,同樣是一道關隘。假髮製作工藝相當複雜,有數十道工序。「我們三次高薪聘請師傅言傳身教,連續近20個晝夜『泡』在車間裏擺弄盆盆罐罐,和化學製劑打交道,反覆演練過酸、染色。我日夜泡在車間搞實驗,不到20天接連泡壞3雙皮鞋,總算掌握了7種色號的漂染技術。歷盡艱辛終於在1991年10月造出許昌第一代、並被外商認可的『七彩秀髮』,實現了由原材料到產成品的跨越。」鄭有全回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