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重慶舉行的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自助智慧醫療設備備受注目。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縱觀中國過去十年的發展,從技術到應用,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治理,各個領域都因數字而發生蝶變——對此,浙江省重點智庫浙商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楊軼清表示,數字領域是中國最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歐美國家的領域。數字化、智能化及工業4.0(智能製造、智能工廠)是公認的經濟產業升級調整的方向。利用數字化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改造的產業數字化是難點,為此應鼓勵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數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壯大實體經濟、鼓勵創業者直接參與到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應用中。
大公報記者 王莉
過去十年間,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45.5萬億元,智慧城市、掌上辦事等新型社會治理方式已蔚然成風。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2年世界數字競爭力排名」,在63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從2017年的31名躍升至2022年的17名,5年間上升14名。
「在一些傳統經濟技術方面,歐美國家相對基礎比較強。但是在數字領域,特別是這些年在新的數字前沿領域的產業應用方面,中國的領先程度和原創程度已經實現了話語權和先導權。」楊軼清說。
消弭區域鴻溝 實現均衡發展
他認為,「數字中國」建設有利於綜合增強中國綜合實力,「首先是經濟方面。目前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升級主要就表現在數字化、智能化以及以工業4.0(智能製造、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方向,這是公認的經濟產業升級調整的方向。第二個是在社會治理層面,數字化對於實現社會公平,消除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之間的鴻溝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此外,對於民生而言,數字化變革也「為通訊、娛樂、看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便捷。」
今年8月,國家網信辦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浙江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排名全國第一。楊軼清表示,浙江從政府到企業,從官方到民間,都對數字化改革形成了共識,同時原有的傳統產業為數字化升級夯實了堅實基礎。
「目前來看,以數字化相關技術的市場化應用為重點的數字產業化是熱點,而利用數字化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的產業數字化則是難點。」要解決這一難點,關鍵在於要鼓勵「數實融合」,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對於產業數字化的創業創新形成導向。楊軼清指出,一方面要鼓勵企業勇於探索,另一方面,要鼓勵創業者直接參與到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應用中,「不是去造一幢新房子招商引客,而是去研究怎樣對老房子進行改造,創新商機。」
專家:全國「一盤棋」 全球攬人才
楊軼清認為,加快「數字中國」建設要全國「一盤棋」,但同時各地要發展各自優勢,形成優勢互補。「像北京、上海在底層技術、芯片開發上具有一定優勢,而浙江的優勢就是市場化主體的參與和通過市場化運作使數字化場景落地。大家把長板做長,短板盡量不短,將「『今天的應用、明天的儲備和後天的探索』相結合」。同時政府要從扶持政策、公共服務等方面營造好外部環境,龍頭企業要形成生態鏈,吸引全球生態鏈上的上下游相關技術項目以及人才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