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日本投降矣版面
8月15日,77年前的今天,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全國廣播,發布《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77年前的今天,大公報頭版用超大號的五個鉛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國人民報告了抗戰勝利消息。這五個字,力透紙背,既說出了全國軍民浴血抗戰最後勝利的苦澀歡欣,也浸透了大公報人以筆抗戰輾轉棘途的感慨。早在東北淪陷之初,大公報便清楚意識到中日必有一戰,視「明恥教戰」為己任,宣傳抗日,警策國民。七七事變之後,大公報義不屈辱,六遷其址,努力以深入戰區的報道和清醒睿察的言論,發出抗日最強音,作為一張愛國報紙,為全民族的抗戰竭盡綿力。一份報紙的抗戰,是大公報人最珍惜的榮譽和驕傲。
持續了14年的抗日戰爭終於結束
這十四年,中華大地飽受摧殘。據統計,抗戰時期我國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裏,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歷史不應該被忘記
77年前的這一天,大公報頭版用超大號的五個鉛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國人民報告了抗戰勝利消息。這幾個大字,將八年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悲屈、苦楚的種種化作一句力透紙背的慨嘆。這短短的五個字不僅是勝利的聲音,也是一代報人苟利生死、見證抗戰勝利的凱歌。
8月15日, 大公報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民族更不會忘記。
日本天皇發布《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超大字號歡慶偉大勝利
一九四五年,早在八月十日,日本即將投降的消息就已傳開。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感到,這次抗戰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意義非同尋常,一定要使用醒目的大字號。他親自到排字房,與刻字師傅崔永超研究字號、字體,籌劃日本正式投降時的版面設計。但既有的字都嫌太小,於是讓崔永超特意製作了五個前所未有的超大號鉛字。
日本天皇發布的「降書」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標有超大字號「日本投降矣!」的大公報出現在重慶街頭,便被歡騰的讀者搶購一空。這幾個力透紙背的大字,將中國人自豪、喜悅、悲屈、苦楚種種百感交集的心情,噴涌而出,感人肺腑。十五日的大公報還配發社評《註意善後救濟工作》,開篇即指出:「日本投降了,抗戰勝利是結束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工作真是萬緒千端,而最急迫的莫如善後救濟工作。」第一時間呼籲關註戰後滿目瘡痍中的民生疾苦。
不朽社評歷陳艱辛路程
如果說十五日的社評還偏重理性的話,那麼,十六日的社評《日本投降了》則是激動心情的恣意宣洩,酣暢淋漓。社評開篇即引用了杜甫名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篇二千六百字的長文寫道:「日本投降了!抗戰結束了!在八年苦戰之於,得見這勝利的偉大日子到來,我們真是歡欣,真是感激,在笑臉上淌下淚來。」
文章曆數日本半世紀以來的侵華罪惡:「甲午之戰」,「二十一條」,「九一八炸南滿鐵路,突襲北大營」,「今天山海關,明天熱河,今天古北口,明天進長城」……「這八年來,隨着日本軍閥的鐵蹄,北起大青山,南極海南島,東起海濱,西至鄂西,迂迴至湘桂以迄黔南,真是步步血殷,處處罪行。」文章步步詰問:試問本莊繁、林銑十郎、荒木貞夫之舉在人類史上犯了多麼大的罪惡?試問酒井隆、土肥原賢二、崗村寧次之徒又犯了多麼大的罪惡?松井石根那賊徒又犯了多麼大的罪惡?
國家民族的苦難,即大公報的苦難。社評回顧了大公報八年來的艱辛。「以本報同人來說,七七變起,平津失陷,我們的津版先斷;八一三變起,大戰三月,淞滬淪陷,我們的滬版又停;翌年,武漢撤退,我們的漢版遷渝;太平洋戰起,我們的港版淪陷;去年敵軍長驅入桂,我們的桂版也絕。八年來顛沛流離,只剩渝版,堅衛抗戰大局,以迄最後勝利的到來!八年來所想望的勝利到來了,為今日的中國人民真是光榮極了!」
擎一枝禿筆與日閥撕拼
社評《日本投降了》為大公報的抗戰之路,做了完美的總結。在抗戰期間,許多報紙因受日軍壓制,而不得不停刊,繼續在日寇統治下出版的報紙,則不得不仰人鼻息。而大公報既堅持出報,又絕不屈從於日寇鐵蹄,從天津到上海,從漢口到重慶,從香港到桂林,無論如何輾轉顛簸,為抗戰的吶喊從未停止,始終昂然挺立,絕不低頭。
大公報日本投降矣版面 大公報8月16日訊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天津危在旦夕,大公報剛強不屈,在七月三十日刊登社評《天津本報發行轉移之聲明》,誓言:「義不受非法統治之干涉。萬一津市合法官廳有中斷之日,則不論其為外國軍事佔領或出現任何非法的中國人之機關,本報將即日自動停刊。」八月五日,天津版大公報停刊。
同年十二月十四日,上海淪為「孤島」,大公報拒絕送檢,斷然停刊,同時發表擲地有聲的兩篇評論《暫別上海讀者》、《不投降論》:「我們是中國人,辦的是中國報,一不投降,二不受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三日香港淪陷前夕,大公報與讀者悲壯告別,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相許。總經理胡政之說,「我們要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報國讎」,「不惜犧牲營業,拋棄財產,擎起一枝禿筆,天南地北,播遷流離的巡迴辦報,和日閥撕拼。」
為了抗戰,大公報作出巨大犧牲。在歷次艱辛遷移中,先後委棄了五處館舍。在「重慶大轟炸」中,大公報館曾六次被炸,多次被夷為平地,但全體同仁始終與國家共患難,甚至在防空洞裏、在廢墟上堅持出報。
《日本投降了》文中曾寫道,「中華民族不是沒有光榮的歷史,中華民族更不是一個卑屈的民族」。七十七年前的大公報人,為民族的光榮與不屈,做了最好的紀錄,也盡了最大的責任。這份報紙的抗戰,與國家民族的抗戰,共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