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愛國情懷 洋溢筆端

時間:2022-06-16 04:25:13來源:大公报

  費彝民被稱為「報壇巨匠」,他不僅組織管理有方,亦是文章妙手,筆端既洋溢着激情,又富於理性的研判分析。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費彝民奉張季鸞之召,到天津面陳東北時局,撰寫了長文《產業救國及其政策》,受到張季鸞激賞。從7月31日至8月2日,連載三天。這是費彝民早年在《大公報》發表的第一篇具分量的重磅文章。

  而且張季鸞將其放在了緊隨社評的顯要位置。這對於一位初出茅廬的青年記者是莫大的鞭策。半個多世紀後,費彝民憶及此事依然引為「殊榮」,對張季鸞的栽培感懷至深。

  這篇文章很敏銳地警醒國人建設「經濟國防」。指出:「日本人最近提倡的預備來華設廠,挾其固有的資本與技術,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工,以中國廣多的缺乏國家意識的消費者為對象,來與中國落伍的工業界決鬥,在這樣一個競爭中,吾國的產業界還有幸免的希望嗎?」費彝民並提出了產業政策的原則,包括:做到「農業自給」和「工業準備」、利用現在歐美生產手段、均富社會等。

  1932年,他又在《大公報》上發表《航空救國》等文章。「救國」,成為費彝民文章的最鮮明底色、最重要關鍵詞。

  1945年12月24日,天津《大公報》發表了費彝民的《台灣周行》:「台胞雖受異族統治50年,但始終保持祖國文化,懷念祖國景物,光復之後,各地台胞歡欣鼓舞之熱情,可於其瘋狂慶祝熱烈歡迎中見之。」

  當時,費彝民與其他赴台北參加日本投降儀式的記者,歷時23天遍歷全台各地。這是台灣與祖國分離了半個世紀後,迎來的第一個大陸記者團。在阿里山,記者團受到熱烈歡迎。費彝民代表記者團致辭:「沒有到阿里山,不知道台灣的美麗;沒有到阿里山,不知道台灣的偉大;沒有到阿里山,不知道台灣的富藏;沒有到阿里山,不知道台灣同胞愛國的熱烈。」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