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去年11月9日,廣東佛山順德西山小學的一、二年級學生學習如何烹飪肉絲炒花菜。\新華社
今年秋季開學起,內地「70後」記憶中的勞動課將「重出江湖」,再次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教育部近日公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勞動課共設置清潔與衞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農業生產勞動等共十個任務群,貫穿九年義務教育。修理家電、燉湯煮飯、種植飼養都成為「必修技能」。內地多地家長表示,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基本生存能力教育,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李陽波、盧冶報道
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共設置了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其中,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衞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製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兩個任務群。教育部提出,學校可結合實際,在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群學習數量。
教育部指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教授生存技能 還孩子勞動機會
對此,多數家長表示贊成。他們認為,勞動課成為中小學獨立課程,將改變孩子不愛勞動的現狀。「孩子三年級了,連襪子和內褲都不會洗,更別說煮飯、修電器了。」北京海淀某小學生家長劉女士希望,這個課程能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教給孩子必要的生存技能。「當然家長也會積極配合,把家中原本屬於孩子的勞動機會還給他們。」長春市民侯春陽也對勞動課進校園舉手稱讚:「在我們家勞動教育更多的是家務,比如做飯和垃圾分類,很多時候就是順手的事情,幫家長做家務也耽誤不了太多的時間,學會了還能減輕家長負擔。」
倡導家校共育 提高社會責任感
而對於西安市四年級小學生欣欣和她的媽媽而言,這個目標似乎早已提前完成。「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就嘗試做一些簡單的冷便當,而現在基本上可以做三四個家常菜了。」從上幼兒園開始,欣欣的媽媽便有意識的讓孩子參與家庭廚房勞動,欣欣現在所就讀的小學也非常注重勞動實踐和學生勞動技能的培育。「從二年級到三年級,孩子的烹飪興趣越發濃厚,基本的技能也是越發嫻熟。」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培育下,她不僅幼時便懂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同時亦培養了良好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感。
不過,亦有不少家長擔心這個課程要讓家長教,甚至還要擺拍視頻交作業。他們希望,能配備專職教師來教授勞動課程,讓學生在學校完成技能展示,不要讓課程變成家長的負擔。「家校共育是應該的,但希望能少一些視頻、照片和打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