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2022年4月24日,華南地區首例國產腔鏡機器人臨床研究手術在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開展。圓圖:醫生正在調試手術設備。 受訪者供圖
4月24日,患有腎透明細胞癌的70歲李大爺(化名),在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接受了腎癌部分切除手術。這是國產圖邁R腔鏡手術機器人在華南地區完成的首例手術,也打破了以美國為主的國外品牌市場壟斷,今後可望讓更多內地患者受惠。相較於美國達芬奇等同類型產品,該款國產手術機器人價格低2-3成,擁有穩定清晰的3D腔鏡視野,並且縫針靈巧,精確度和穩定性更高。同時,國家將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納入第二批集採範圍,人工關節告別「萬元時代」,平均降價82%,可助患者大幅減負。\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丁春麗報道
上述手術在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進行。國產圖邁R腔鏡手術機器人在華南地區首秀,華南醫院泌尿外科負責人王峰教授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手術機器人提供的3D腔鏡視野穩定清晰,機械臂可翻轉角度更大,縫針靈巧,精確度和穩定性更高。
對標「達芬奇」 成本低3成
這些特點幫助在狹窄解剖空間下進行分離止血、縫合打結等手術操作時,能夠完成得更加精準、高效,有利於節省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同時減少周圍血管臟器損傷等不良併發症的發生。
今年3月底,華南地區首個圖邁R腔鏡手術機器人臨床科研驗證中心啟動。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與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持續展開深度合作,加速推進前期研究成熟的手術機器人邁向臨床轉化應用。據圖邁R腔鏡手術機器人華南總監吳浪科介紹,腔鏡手術機器人主要由醫生控制台、患者手術平台和圖像平台三部分組成。手術機器人有很多臨床應用優勢,包括從視覺上手術機器人可以提供高清三維的手術視野。「這款國產手術機器人對標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四代,同等產品性能下,成本價格低2-3成,更多患者可以用得起。」
人工關節告別「萬元時代」
國產手術機器人普及化,為許多患者帶來希望。國家新政策也讓病患暖上心頭。大公報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繼冠脈支架之後,國家將臨床用量大、群眾負擔重、市場競爭較充分的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納入第二批集採範圍,人工關節告別「萬元時代」,平均降價82%,4月30日將在山東落地實施。
「以一款常用的膝關節產品為例,集採前價格87550元/套(人民幣,下同),目前降至4200元/套,患者使用單產品減輕負擔將達到83350元。」山東省醫保局一級巡視員仇冰玉介紹,該省2020年12月開展了首批高值醫用耗材集採工作,將人工髖關節納入集採範圍,2021年3月落地執行以來已有2.47萬人受益,累計減輕患者負擔7.06億元。2021年9月,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納入國家組織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集採範圍,價格進一步下降。其中,髖關節平均價格從3.5萬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關節平均價格從3.2萬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患者負擔將大幅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