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東北黑土區是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圖為農耕期間用機械翻起來的黑土,肥沃鬆軟。\受訪者供圖
疫情和局部戰爭的陰雲下,全球糧食市場禁運、減產等消息不斷,糧食和農資價格高漲,甚至可能形成影響餐桌的「蝴蝶效應」。而在東北平原之上,春耕大幕正徐徐展開,一片片被機械翻出的肥沃黑土蓄勢待發。當地農民依靠衛星導航、農機無人駕駛播種、空天地一體化農情監測等高科技手段,逐步向農業智能化邁進,守護中國糧食「北大倉」,讓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固、更踏實。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軍強說:「智慧農業正逐漸向田間地頭普及。」\大公報記者 盧冶
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103萬平方公里,典型黑土區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這裏是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每年生產約225億-250億公斤的商品糧。吉林省公主嶺市被譽為「中國玉米之鄉」,這裏黑土肥沃,所處的東北玉米帶與美國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並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
北斗加持 農機自動作業
4月15日,公主嶺市雙城堡弓棚子村,伴隨着隆隆轟鳴,大型機械開溝起壟,安裝了北斗導航的傳統農機搖身一變成可精準作業的無人駕駛農機。「有了衛星導航,農民種地方便,今年又是好收成。」丞霖農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顯武說,村民只需開着車走一趟,農機即可按照預設路徑自動駕駛。除了翻地,還會耙地、播種、噴藥、收割等「十八般武藝」。農戶可在線觀看耕作情況,了解實時進度。
王顯武表示,他所成立的丞霖農業合作社今年承包400公頃土地,統一播種,全機械化只需要4個人10天左右就能全部完成,「從前發達國家現代農業作業的場景,正在我們身邊真實上演。」王顯武介紹,有北斗衛星加持的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可提供高精度定位信息,農機在農田作業時可按照預設路線快速進行,自動校正、行進,「比農民手動操作還要安全、可靠。」
「今年主要種植玉米、大豆、高粱,成熟後同樣採取機械收割,產量可達500萬斤,總產值大約能達到800萬元(人民幣,下同)。」王顯武說。丞霖農業合作社機耕機種機收,在吉林省不是個例,到2021年,該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糧食總產量達807.84億斤,創歷史新高。
衛星「眨眼」 高效遙感助農
隨着衛星數據成本下降,越來越多農企、農業大戶利用衛星進行空天地一體化農情監測。臨近春耕,長光衛星公司利用60萬米高空「吉林一號」的1億像素鏡頭,俯瞰華夏大地:雲南、廣西、新疆、吉林、黑龍江……過去勘察種植面積,需要腳力一步步丈量。如今,太空中的衛星只需「一眨眼」,就能探測農田情況,輕鬆高效。
長光衛星公司工作人員曲春梅介紹,利用土壤與農作物遙感監測模型、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可以對田塊內部土壤進行動態監測並反饋給用戶。農民只需要打開手機,就能得到田間管理、防災減災預警等個性化指導。
吉林省大安市農民韓富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如今天上的衛星居然可以幫助種地。「我們農場的『雲』灌渠管理系統結合了衛星影像和稻田裏的感應設備,如果田裏缺水,系統會自動預警,我用手機就能遠程發送開關水閘指令,再也不用輪流倒班看守稻田了。」
記者了解到,除了勘察種植面積,衛星還能監測耕地資源與農業設施分布、農作物種植結構、長勢和農業災害,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生產服務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