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Viktor展示自家淘寶店暢銷的木薯粉,這是非洲人常吃的主食。\大公報記者俞晝攝
「我來中國之前,身邊的朋友往往會談及『美國夢』,彷彿那裏遍地黃金。如今我在中國求學創業近十年,親眼見證中國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夢』成為了我們一家人最大的夢想。」38歲的加納小伙Viktor如今與烏克蘭太太以及兩個孩子生活在杭州,經營專門售賣非洲食品的跨境電商小店,年銷售額近百萬元。身為一名十年「杭漂」,Viktor說:「我很幸運,享受到了中國電商崛起的紅利。」\大公報記者 俞晝
Viktor已經很久沒回故鄉了,不僅僅是因為疫情,更是因為「生意太忙了」。這位38歲的加納小伙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在杭州全款買房,為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事業上。他說自己每天都會看新聞了解相關政策,尋找更多的商機。「中非貿易每年都在增長,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也很好,我對自己的生意很有信心。」
老鄉「吐糟」 發現商機
事實上,是連年翻倍增長的銷售額給了Viktor信心。與一般的從業者將中國的商品賣到非洲不同,Viktor做的跨境電商生意選擇「反其道而行」,將非洲的商品賣到中國。「我在與老鄉們聚會的時候,常聽他們抱怨在中國買不到非洲的食品,尤其是烤木薯粉和芭蕉粉,這兩樣在我們老家跟中國的米飯、麵條一樣,是每頓必吃的主食。」
老鄉們的「吐槽」讓Viktor發現了商機。「那是2017年,淘寶網上已經能買到很多東西了,但我搜索非洲的常見食品卻發現沒有店舖在賣,於是我就決定做了。」Viktor喜歡看巴菲特、李嘉誠的自傳,他認為任何行業裏能第一個去做的人,總能搶佔更大的市場,也更容易取得成功。「我去非洲找到經銷商簽下代理合同,再走海關將商品合法合規地運輸到中國。」
之所以強調「合法合規」,是因為在Viktor之前,這樣的買賣經常是在私底下進行。「有老鄉歸國就運幾十包木薯粉回來,再加價賣給在中國的非洲人,但這些是不合法的,我要做長久的生意,一定要合法合規。」Viktor向記者展示了商品外包裝上的中文標籤,頗為自豪地說,他現在不僅僅做零售,也做批發。「中國市場上能從正規渠道購買的非洲食品,大多數是從我這裏批發出去的。」
模式成熟 中國做電商「很容易」
2017年,Viktor先試水開了自己的購物網站,但點擊者寥寥,於是他於2018年在微信小程序上開設了自己的店舖。「當時生意還不錯,但受微信輻射範圍的限制,來買的幾乎都是身邊的朋友。」2019年Viktor正式在淘寶註冊了店舖DONKOMI,面向全網售賣來自非洲的商品。「做生意要靠守。」Viktor告訴記者,他第一年的銷售額只有幾千元,第二年增至五萬元,第三年六十萬,去年近百萬元。
「中國的電商已經有了成熟的運營模式,從下單到打包發貨幾乎都有一條龍服務。」雖然店舖生意興隆,但Viktor幾乎每天都是下午才開工。「有了各種服務器的助力,我可以將顧客的收貨地址一鍵打印成發貨單,再將其貼在包裝盒上,裝好商品後就坐等快遞員上門了。」Viktor笑稱在中國做電商「很容易」,所有的服務幾乎都可以外包完成,自己只要點點鼠標就能「當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