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月23日,工人在哈爾濱東安汽車生產車間作業。\新華社
「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採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防疫關乎生命,發展關乎生計。如何統籌好這對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考驗世界各國的一道難題。
「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既不能對不同地區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礙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又不能不當放鬆防控、導致前功盡棄」……
2020年2月23日,國內疫情防控緊要時,習近平總書記面對全國17萬名縣團級以上幹部發表重要講話,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指明方向,增強信心。
兩年多來,正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下,我國走出了一條精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之道。不僅確保了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還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2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徵程的重要一年,我們黨將召開二十大。
當前,疫情仍是影響世界經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多點頻發的聚集性疫情讓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採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3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的講話,用三個「最」字表明我國堅決打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戰的決心和信心。
越是面對複雜變局,越要穩字當頭,牢牢穩住發展的基本盤──
5.5%左右──這是今年我國的預期經濟增速目標。陡然升級的疫情形勢,無疑增大了穩增長壓力。
「戰疫情」不誤「保春耕」。如今,農業大省吉林爭分奪秒與疫情鬥爭的同時,生產綜合服務保障也在密鑼緊鼓開展,東北大地正備戰春耕,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業農村部連續發文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針對農資價格上漲,中央財政下達資金200億元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署投放100萬噸國家鉀肥儲備……
「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
一手抓戰「疫」,一手抓發展,彰顯複雜形勢下的戰略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盡可能減輕對經濟發展和群眾正常生活的影響。「我們的這個方針,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
越是面對複雜局面,越要善於化危為機,錨定高質量發展──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
兩年前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在疫情發生後首次實地考察復工復產,積極鼓勵國內企業抓住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契機,讓很多困境企業堅定了前行信心。
準確識變,認清「危」中之需;主動求變,找準發展之「機」。
2020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上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這次疫情是一場危機,但某種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機」「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疫情衝擊了傳統產業,但創新驅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再往前走,必須靠創新」「我們要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就得靠我們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福建考察時的話,語重心長。
兩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每次實地調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同時,總會圍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作出部署,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作出「五個必由之路」重大論斷後,鮮明提出我國發展仍具有的「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深刻闡明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的道理。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既要全力以赴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更要堅定信心答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道「必答題」。
「我們要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迎難而上,敢於鬥爭,砥礪前行,奮發有為,以實際行動迎接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