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創業寶地/港青研VR手術機器人 灣區速量產

時間:2021-10-28 04:28:15來源:大公报

  圖:謝智衡向參觀者講解手術機器人運作。\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妙智科技創始人、港青謝智衡,在數碼港起家,後來將事業拓展到深圳、東莞,結合大灣區交通、資源和人才優勢,如今已成為一家擁有全部軟硬件生產線的醫學工程公司,研製量產VR手術機器人等產品。謝智衡透露,由於大灣區產業鏈完備,機器人研發周期相比一般的三至四年會縮減至一年半,此外,大灣區需求強勁,市場亦十分廣闊。\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黃寶儀、帥 誠

  戴上VR眼鏡,電腦屏幕裏病人的骨骼影像馬上從平面變得立體,清晰可見。這不是科幻片的劇情,而是妙智科技VR醫學影像平台應用到臨床醫學中的現實畫面。「這台手術機器人的界面和算法是在香港完成,軟件的產業化在深圳落地,東莞提供了它所有硬件設施,廣州幫助整體醫療器械的臨床測試和註冊,在珠海的各種展會,它能迅速被客戶買走。」謝智衡說。

  「在大灣區創業,用一個字形容,就是『快』!」謝智衡透露,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周期一般為3-4年,而其公司正開發的機器人,只花了約一年半的時間,今年已經進入到臨床階段。「這個速度真的令人驚喜!」香港中環的白領步履匆匆,很多人都認為香港生活節奏快。謝智衡則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肯定地說,在上海、深圳,生活節奏對比香港只會更快!」

  香港和內地的差異不止於此。謝智衡認為,內地對於產品的落地和效率會看得很重,而香港則更加注重產品細節。「這兩點是區別、也是互補,香港對細節嚴格要求,相對可以適應國際化的品質把控。一旦與內地對於效率的高要求結合起來,往往能碰撞出最具市場價值和快速落地的產品。」

  從圖紙到落地 新品兩周誕生

  2015年,謝智衡在香港數碼港拿到了第一筆資助,寫了第一個VR手術規劃軟件。「但軟件寫完後,在香港繼續找資金有些困難,一方面是香港市場對醫療器械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我們在香港成立的公司無法生產在內地使用的醫療器械。」為此,謝智衡單槍匹馬地跨過深圳河。初創時期,辦公室只有辦公桌和幾張椅,他一人對着電腦敲代碼,「從零開始」創業。

  大灣區的協同效應,讓謝智衡的創業之路更加順風順水。「我們在深圳找到很多優秀的軟件工程師,快速將這個AR手術導航軟件落地。」謝智衡發現,在軟件產品落地後,需要臨床實踐應用。「廣州三甲醫院數量眾多,病例數量非常多,廣州讓我們的產品可以快速適應不同案例。」謝智衡說,廣東省級的醫療器械資格都需要在廣州完成註冊,因此廣州是醫療器械產業的重要布局點。

  「隨着軟件應用進入手術室,我們也開始布局硬件生產。」謝智衡說,最初的樣板產量並不多,只需要一些外殼、電子零部件。雖然訂單量不大,但東莞有不少工廠都願意幫忙生產。最讓他難忘的是,儘管疫情爆發給企業生產帶來重重困難,但公司參與製造的一款人臉識別測溫儀產品,從圖紙到落地僅用了兩周。「東莞如今已經成為我們的硬件開發和生產基地。」

  在謝智衡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高度適合創科的地方」。他認為,大灣區有強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完善的供應鏈,加上人才聚集、創投資金集中,這都是香港青年人的機會。

  其實,在大灣區創業之前,謝智衡早有一段在內地工作的經歷。「我畢業那時,正值全球金融海嘯。那時每天都在外面見工,家人問起找工作情況,我都不敢回答。」就讀工程和物理專業的謝智衡,一心嚮往醫療科技領域工作。「後來找到一份上海醫療機構工作,雖然要離鄉背井,但這是我自小嚮往的理想工作,所以猶豫掙扎了一下,最終還是飛到上海。」

自此,謝智衡的人生軌跡迥然不同。時過境遷,回望當年的經歷,謝智衡覺得對當下亦有借鑒意義。現時香港經濟仍面臨着諸多深層次問題,年輕人就業環境窘迫。「一座城市,能提供的機會相當有限。但是一個區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帶來的機會比困守香港要大得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