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百年中英街 濃濃深港情

時間:2019-09-20 04:24:52來源:大公報

  圖:中英街界碑周圍站滿了排隊等待出關的遊客/大公報記者郭若溪攝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在深圳與香港相連的陸路邊境,有一條在時代變遷中興衰起伏,見證了民族百年命運、中國對外開放歷程的老街,被8塊界碑分隔為深、港兩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中英街。70年來,這個曾經的「勘界線」、「購物天堂」,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潮中再度起航,獲賦予「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的新定位,呈現出新一輪崛起的姿態,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報道

  中英街主街長約250米,寬不足7米,至今仍保留的8塊中英界碑,成為英國殖民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從深圳市鹽田區的沙頭角走進中英街街口,迎面就是中英街第一號界碑。這裏現在是中英街最具人氣的景點,來往遊客都會駐足留影。

  1899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被分為「華界」與「英界」兩部分。由於兩邊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慢慢有了這條沿「中英分界線」形成的中英街。

  沿着小街向中英街博物館方向,有一排展示中英街歷史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一組是根據美國生活雜誌攝影記者伯恩斯拍攝的一幅歷史照片製作的,反映沙頭角1950年中英兩國在街上設崗的一個情景,一邊站的是解放軍,一邊站的是港英政府警察。「當年,兩個人剛見面,眼光還充滿着敵意,後來熟悉了以後呢,兩個人居然伸手過界碑握手。」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孫霄介紹道。

  沙頭角率先改革走開放路

  作為土生土長的村民,生於1946年的沙錦濤記得,小時候中英街內地一側是人口稀少的小村莊,村民大多以務農、打魚為生,而香港一側有很多店舖,商業繁華。「上世紀60-70年代,深港兩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但兩地居民間的情誼卻不曾割捨。那時候流行送『三個五』,就是五斤糖、油、麵,居民間以此互相饋贈,延續雙方情誼。」

  發軔於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為中英街帶來春天。沙錦濤因有過在國營商店工作的經歷,被選派從事招商引資工作。「沙頭角在全國率先舉起商貿業改革的大旗,使得中英街成為了當時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重振活力變國際商貿區

  孫館長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前,中英街兩邊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香港居民年收入6700港元,而深圳居民僅有100多塊錢人民幣。改革開放後,中英街憑藉窗口優勢,一躍成為80年代聞名遐邇的「購物天堂」,高峰時期一天可湧入遊客超過10萬人次。

  「根本就走不動,後面的人推着你向前走,你不走還不行。早期在內地街上,他們穿的寬褲腿,戴的是蛤蟆鏡,手裏拎着一個三洋錄音機,放的是鄧麗君的歌曲,很多是從中英街賣出去的。1986年就是黃金銷售熱,當時買黃金不是論件的,錢拿過去好像都不點算一樣,那是因為來不及啊!」孫霄說。據統計,1979年中英街的銷售額為590萬元人民幣,到1988年更是增至15.68億元人民幣。

  「當時有不少人一夜暴富,我的朋友裏現在有8-10個有十億身家的,都是在80年代發達起來。」沙錦濤說。

  隨着香港自由行的開通,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到中英街的遊客數量一度變少了。而在新的時代下,中英街又熱了起來,呈現出新一輪崛起的姿態。

  據中英街管理局局長李金泉介紹,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帶動下,中英街這個片區成為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裏的一個核心區域。「我們也打算綜合策劃打造國際名品名店的免稅購物一條街,重振商貿活力。我們也鼓勵深港的青年在這裏進行創新創業,特別是像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現代服務業等,把基層社會治理、社會融合、文化傳承發揚等一起來深度地進行打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