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深樂善醫學影像中心」的核磁共振儀(MRI) 大公報記者郭若溪攝
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科技領域成為重要的角力場。目前中國高新科技在全球範圍內佔據領先地位的重要領域之一當屬無人機,其中大疆創新更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大疆創新是「香港科研+深圳產業化」模式的產物,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與大疆一樣,越來越多原本停留在香港高校實驗室的技術,在深圳找到了孵化成長的土壤,並逐步形成了「香港科技+灣區孵化」的產學研融合模式。
大公報記者 何花深圳報道
在全球民用無人機領域中,中國企業的產品佔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這一領域的領跑者正是大疆。這是一家始創於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機器人研究院自動化實驗室的企業,創始人是科大畢業的汪韜,包括他在內的4名畢業生,僅用3年時間就成為擁有全球最強無人機專利技術的企業。
「有好技術就有商業化可能」
踏着師兄汪韜的腳步,已經在騰訊工作3年的莊奇東,選擇帶着自己的「霧計算」應用項目─共享帶寬技術走入科大校園攻讀碩士,其間,他一邊求學一邊着手項目初創,組建團隊。
科大鼓勵科研產業化的理念,已深入到莊奇東以及每一位師生的心裏。「三分之一的課程是由產業界大咖講授,百度的陸奇、小米的林斌都是我們的老師。實驗室團隊三五成群討論創業的更是隨處可見。學校的創業教育委員會、技術轉移處會為師生創業提供政策支持,每年的『百萬獎金創業大賽』則是創業者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在科大只要有好技術和想法,就有商業化的可能。」莊奇東稱。
陸奇是蒞臨科大授課的科技大咖之一,他的演講對莊奇東的啟發猶如醍醐灌頂。「陸奇強調,創業者要以上帝視角看到每個事物的背面。」對此,莊奇東對此深以為是。目前他創業的項目,是將每個人電腦終端的多餘帶寬共享,使得多餘帶寬得以利用,同時按流量獲得收益。這樣抽象的技術模式復盤,經常需要借助「上帝視角」。「水往低處流,流量也一樣。要找到合適的下一個盈利點,就要看到哪裏是流量變現不充分的地方。」莊奇東解釋。
業界大咖進校園、教授走出實驗室,技術與應用交流碰撞,許多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在無人駕駛、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大疆、李群自動化、固高機器人、逸動科技、奇諾動力等企業相繼在深圳、東莞等城市落地,迅速成長。
港校北上內地推進產學研融合,距今已20年,成果豐碩。1999年起,科大即與北京大學、深圳市政府共同在南山高新區建立深港產學研基地,這也是港校北上發展最早的平台。
這一基地整合了深港兩地的高校學科優勢,並根據兩地發展需要,建立了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深圳經濟發展定向培育所需人才。
同時,基地還建立了港校最早的孵化器,以深圳市政府撥款為基礎,設立了最早的技術孵化專項基金,孵化了一批智能語音、生物醫藥等高新企業。其中,北科生物、北科瑞聲等企業已成為了業界翹楚。
共建平台孵化業界翹楚
與深港產學研基地同時推進的還有深圳虛擬大學園,也吸引了港校批量北上,這裏也成為了港校產學研功能最為集中的平台。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6所高校根據自身專業特色,依託深圳活躍的產業和市場環境,借助內地高層次人才和空間優勢,在深設立了64個與深圳產業契合度高的實驗室,總投資約4億港元。自2010年,城大、科大、理大、中大相繼入駐並建立了產學研大樓之後,港校在深研究院孵化項目已超1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