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曼谷大皇宮見證「海絲」中國印記

時間:2018-09-12 03:17:42來源:大公報

  圖:曼谷大皇宮內遊客如雲/大公報實習記者李倍仰攝

  位於曼谷的大皇宮,是遊客的必到之處。甫一走進大皇宮,映入眼簾的是一列金碧輝煌的泰式建築,每隔幾步便有來自中國的旅客爭相在景點前留影,並對大皇宮的華麗驚嘆不已。不過實際上,大皇宮在建造過程中亦深受中國文化影響。8月26日,參加「范長江行動之一帶一路行」的香港傳媒學子來到曼谷大皇宮,感嘆宮殿之富麗堂皇、佛寺之莊嚴肅穆,亦同時探究大皇宮建築背後展現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當中的中國印記。/大公報實習記者 吳琬琳曼谷報道

  大皇宮於公元1782年由泰國王朝一世國王所建立,至今已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兩百多年間大皇宮經過多次修葺和重建,擁有多個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建築群。如玉佛寺建築群供奉身穿金衣的玉佛,每天都吸引大量本地人和遊客入內參拜;而節基皇殿則具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從遠處看儼如西式城堡,於一眾泰式建築中別具特色。從第九世國王起,王室遷移出大皇宮,該地逐漸開放予遊客參觀,成為曼谷著名的旅遊景點。

  如今泰國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夥伴,而歷史上泰國也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樞地區。資料顯示,在中國古文獻記載的兩千年前中國通斯里蘭卡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中,位於泰國的至少有3個。如果在大皇宮留心觀察便可發現,濃郁的泰式風情中,中國元素同樣處處顯現,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彩瓷漂洋過海 碎片重現斑斕

  眾多殿宇前,不少麒麟等吉獸的石雕觸目可見,有的殿宇門前甚至豎立了關公的石像,令港生們倍感親切,紛紛駐足仔細觀望。吉獸石雕精細入微,形神兼備;關公石雕手持關刀,威武非常。原來,這些石雕正是來自中國。從明清時代,亦即曼谷王朝初期開始,中國和泰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互有貿易和使者往來。當時的中國商人為了使商船能抵禦風浪,便在船底放石雕,以增加船的重量,作「壓艙」之用。後來,泰國的二世王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便把這些石雕存放於王宮中,成為建築的一部分,到了今天,經歷風雨和時代變遷,依然屹立不倒。

  除此以外,大家亦留意到,大皇宮內卧佛寺等建築用了大量彩瓷碎片作裝飾,色彩斑斕,十分顯眼。其實,這些彩瓷的碎片同樣是由中國漂洋過海而來。古代運輸不易,瓷器從中國運到泰國途中容易損壞,但又棄之可惜,便成了皇宮的裝飾品。

  中泰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

  凡此種種中國元素,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下中泰往來的印記,亦足見中國傳統文化在當地深遠的影響。本團導遊王國財便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有感觸。作為泰國的華人二代,他表示中國文化已經融入了泰國,成為泰國文化難分難捨的一部分。王國財舉例指出,傳統上泰國人用手吃飯,但隨着中國文化傳入,現在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使用筷子、湯匙等。

  愈加深入的文化交融成為中泰兩國民心相通的橋樑。中、泰文化的融合度,正是吸引越來越多中國遊客到泰國觀光的主因之一。前來大皇宮參觀的中國遊客周小姐接受港生採訪時就表示,她認為泰國的習俗文化和飲食與中國相似,令她很容易適應,也非常喜歡。

  王導遊表示,他注意到,自從改革開放後,中國遊客到訪泰國人數節節上升,泰國廉宜的消費更進一步鼓勵中國遊客到訪:「以前內地遊客要經香港轉機和找旅行社到泰國,現在已經不用了,都一大團一大團的來」。數據顯示,在赴泰旅遊的外國遊客中,中國遊客在數量和創收金額上都對泰國旅遊業貢獻最大。2017年,赴泰國旅遊的中國遊客高達980萬人,比2016年增長12%,亦為泰國帶來超過5200億泰銖(約合港幣1243億元)的收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