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近33年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增長全球最快

時間:2019-05-31 10:34:14來源:大公網

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副司長周志華(張帥 攝) 

  大公網5月31日訊(記者 張帥)1985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國家林草局保護地司副司長周志華31日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是33年來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自然遺產、雙遺產的數量均位列世界第一,兩項合計佔全球同類遺產總數的6.8%。

  世界遺產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092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845項、自然遺產209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8項。

  周志華稱,自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的世界遺產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目前,中國共有世界遺產53項,其中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景觀遺產5項、文化遺產31項。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

  自然遺產帶動地方優化發展

  眾所周知,世界遺產是國內外遊客首選旅遊目的地。各遺產地通過開展適當的旅遊展示活動,拉動了住宿、餐飲、交通、土特產加工、手工藝制作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周志華表示,僅2018年,各遺產地就為地方帶來直接旅遊收入143.75億元。成為對外展示窗口。世界遺產是國外遊客更好地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窗口。數據表明,遺產地的境外遊客比重遠遠高於其他非遺產自然保護地,充分顯示了世界遺產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2018年,遺產地接待境外遊客超過1246.2萬人次,佔全國入境遊客總人數的9.7%。

  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管理體制機制是世界遺產保護利用的基礎和保障。33年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結合自身國情,依託風景名勝區等法定保護地體系,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體制機制。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目前,國家層面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風景名勝區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與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10余部。

  周志華介紹,中國還加強世界遺產地的統一規劃管理,國務院在2018年機構改革中,將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管理職能,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轉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也相應地負責本行政轄區內世界自然遺產的組織申報和保護監督。

  「目前,各遺產地管理機構共有管理人員超過1063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18%。20多處遺產地建立了執法隊伍,擁有執法人員1055人。」周志華在發布會上透露,中國遺產地普遍重視管理人員的在崗培訓和業務交流,已累計安排人員參加國內外有關培訓1.9萬餘人次,增強了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