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3月14日訊(記者 李理)棗庄市位於山東「南大門」,處於京滬高鐵中間節點。近年來,這座過去以生產煤炭、水泥為主的資源型城市正在加速轉型、破繭蝶變。全國人大代表、棗庄市委書記李峰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講述一座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之路。
城市轉型首先要觀念轉型。李峰說,我們牢牢扭住「先把棗庄經濟搞上去」這個頭等要事,以新舊動能轉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定跑出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新舊動能轉換歸根結底要靠項目去「轉」。李峰介紹說,去年棗庄98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0億元,占年度計划投資的99.7%。在此基礎上,今年又確立了110個市重點項目,其中新開工項目59個,續建項目44個,前期推進項目7個,總投資達1221億元。
在李峰看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於高素質產業。經過近年來不懈的轉型升級,棗庄徹底告別了「資源依賴症」,形成了高端裝備、高端化工、鋰電、光纖、大數據、醫養健康六大特色優勢產業,被形象地稱為棗庄的「產業脊樑」。去年,聯想控股聯泓新材料有限公司與中科院結成產業聯盟,由中科院6名院士領銜,共建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與產業化中試基地。由此,棗庄打造全國煤基新材料技術和產業高地呼之欲出。
「棗庄作為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理應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實踐中走在前列、趟出路子。」李峰談到。
李峰表示,去年集中區(市)以上資金近4億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今年,市級計划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3億元用於鄉村振興。「我們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市為契機,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努力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堅持路域、鎮域、村庄、庭院「四個環境」一起整治,大力推進「五化」「七改」和「四好農村路」建設,努力打造自然生態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今年2月21日,棗庄召開全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總結表彰暨「工作落實年」動員大會,李峰再次強調,棗庄要實現換道超車、加速追趕,「凝心聚力抓發展、先把經濟搞上去」是頭等大事,「擔當作為、狠抓落實」是不二選擇。
李峰說,今年將扎實推進棗菏高速、棗庄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全面加快蟠龍河升級改造、世紀大道「一河一路」建設,進一步打牢棗庄長遠發展基礎;抓住山東打造「京滬—濟青高鐵沿線高端制造業產業帶」、實施「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行動的機遇,集中力量培育壯大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制造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棗庄作為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山東第三個互聯網一級節點城市,把大數據產業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將進一步加大對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數字車間」「數字工廠」「數字園區」,加快推動「數字棗庄」建設。同時,加大對泰和水處理、辛化硅膠等「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集中資源培育一批行業「隱形冠軍」、「瞪羚」「獨角獸」企業。
已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李峰表示,資源型城市成功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只要沿着既定目標奮勇前行,腳踏實地干、揮灑汗水拼,棗庄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