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民政部領導表示:地名是回家的路,是文脈傳承的根,要建立地名保護名錄制度,不隨意更改老地名。這番話獲得了很多人的共鳴。
一次,我在吉林遇到一位六旬長輩,知道我是山東人之後,很高興地說自己也是山東人,祖籍掖縣。我告訴他,掖縣在幾十年前就改名「萊州市」了。老者說他也知道這件事,但是自己的祖父當年闖關東就是從掖縣來的,從小從祖輩、父輩口中無數次聽到「掖縣」,雖然知道「萊州市」就是掖縣,但聽到這個名字,卻總覺得是另外一個地方,總之,就是很彆扭。
這件事當時令我頗有頓悟之感。為什麼老者覺得「掖縣」親近而「萊州市」縹緲,因為前者這個名字,已經深深嵌入了祖輩父輩的講述、故事、人生閱歷、喜怒哀樂之中。就像為什麼當年千年古城襄陽改名「襄樊」,很多當地人和襄籍遊子堅持不懈呼籲更名。終於在幾十年後,當地官方從善如流,恢復了襄陽舊稱。也同樣是因為「襄陽」身上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家國記憶,始終無法準確切換到「襄樊」身上。
地名,是有溫度的。它不是地圖上一個冰冷的符號,或是導航裏一句簡短的指令。它更像是一枚鐫刻着「鄉愁」兩個字的印章,深深地印在遊子的心頭。也像一根綿長的絲線,一聽到故鄉的名字,瞬間就被這根線,拉回到鄉土。
所以,地名不應輕易更改。在這方面,點金成鐵的事情,實在不少。六十年前,陝西「葭縣」,被以生僻字為由,更名「佳縣」,完全失去了原來那種「蒹葭蒼蒼」的美感,令人惋惜。原本「葭縣」這個名字,正像當地那土生土長的蘆葦一樣,帶着風霜雨露的獨特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