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8月26日讯(记者 李阳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6日发布最新考古成果,历经近半年的发掘,银西高铁陕西境内秦汉新城段和礼泉县段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考古工作者共发掘秦汉至唐宋古墓葬21座,出土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铁器等质类文物约350余件组。而在发掘的21座古墓中,一座唐代五人同棺合葬墓引发众多专家关注,该墓棺中共葬有两男两女及一位幼儿共五人,但却几乎没有多少随葬品,葬俗特殊,较为罕见。现场发掘还发现较为明显的二次葬痕迹,由此可推测,该墓葬五人同葬一棺的现象或为二次入葬形成。
两男两女一幼儿同葬一棺
据介绍,为配合银川至西安高铁工程建设,从2017年9月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铁路线途经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和礼泉县境内的墓葬和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的21座古墓葬,包含秦汉时期墓葬9座、北周末隋初墓葬3座、唐代墓葬4座、宋代墓葬5座。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对西汉平帝刘衎康陵陵园外围沟东南角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出土“永奉无疆”瓦当、陶罐、盆及“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
在对其中的一座唐墓“坡刘村M4-2”发掘中,考古工作者惊奇的发现该墓为五人同棺合葬墓,棺室内两男两女分处棺内东、西两侧,一幼儿屈居脚下,葬俗特殊。由于墓内随葬品极少,更无文字资料,因而五人的关系也无从得知。虽然没有实物考据,但该墓却有较为明显的二次葬痕迹,这也为此墓葬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参考。据悉,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在中国原始社会曾普遍存在,其显着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 。而从已有的考古证据来看,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原地区郑洛仰韶文化遗址和百越地区等均有二次葬习俗,这种古老的葬俗也从远古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因而,这种奇特的五人同葬一棺的形制,或许和二次葬有关。
而除了这座唐墓,考古工作者还在宋代墓葬“坡刘村M4-1”发现五人合葬现象,在“陵照村M8-1”发现墓主三人单棺合葬现象,在“大寒村M1和M2”发现夫妻单棺合葬。
墓中建墓 鸠占鹊巢
五人同棺合葬颇为少见,两座不同时期的墓葬相互打通改建亦是罕见。据悉,在对“坡刘村M4”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该墓墓道弯折,形制少见,其中“M4-3墓室”系利用“M4墓室”改建而成。考古工作者表示,这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很少看到,该墓的随葬品组合在关中地区也是极少见。
据了解,“坡刘村M4”为东汉时期墓葬,属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圹砖券多室墓,由墓道、天井、封门、甬道及墓室等部分构成,水平全长约39.7米,墓底距开口深11.3米。该墓在天井西壁向内掏挖土洞构筑前室和后室,在前室南、北两侧凿挖土洞构筑南、北侧室,各室皆以条砖砌筑互通。但该墓原墓室结构现在已难辨,仅存部分墙体及铺地砖,因为大约在东汉晚期或三国魏晋之际,另一座墓葬“M4-3”不仅打通了“M4”,同时还将“M4”的南侧室、前室、北侧室、甬道及后室,分别改建为自己的前室、中室、后室、东侧室和西侧室。该墓残存数十件陶器及少量铜、铁器,陶器以骑马俑、跽坐俑和榻、案、耳杯、陶车等明器为主,兼有马、鱼、蟾蜍等陶塑动物俑。
为研究同时代墓葬形制提供实物参考
据悉,本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瓷器、青铜器、玉器、铁器等质类文物约350余件组,收获丰富。特别是“坡刘村M2和M3”两座秦汉墓葬保存完好,未遭盗掘破坏,出土随葬品最为精美,殊为难得。不仅出土百余件组玉璧、玉环、玉组佩、玉印章、玉具铜剑、铜带钩、银带钩等,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鼎、钫、壶、盘、鉴、鍪、灯以及大量漆器配件,以及用于祭祀的牛、猪、禽类残存骨骼。此外,在北周末隋初墓葬“M5”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壁画残存,根据墙面残留的红彩痕迹,专家推测该墓四壁原应以屏风式画框绘有简单的人物画或简单的仿木结构等,其绘制方式为先在生土壁面刻划起稿,再描摹填彩,墓顶以白彩圆圈绘星辰图。本次发掘,不仅丰富了同期墓葬考古学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同时代墓葬形制风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