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兒孫樂令彭桂華(右二)臉上掛着幸福的笑容/大公報記者向芸攝
十年前的汶川地震帶走了她的丈夫、大兒媳和小兒子一家,只剩下彭桂華和大兒子兩個人。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難以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直至幾年前,兒子再婚,一家人重回映秀開餐館。隨着小孫子的到來,家裏的歡笑聲更多了。對於母親節,彭桂華沒什麼概念,在她看來,兒子兒媳孝順、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好的禮物。/大公報記者 向 芸
在映秀鎮廊橋橋頭,彭桂華正熱情地招呼着往來的遊客。她的身後,紅底黃字的「廊橋川菜」幾個字很是醒目。兒媳陳小梅裏裏外外地忙碌着,很是勤快;兒子楊勇在廚房裏煎炸烹炒,爐火「呼呼呼」地響;一歲多的小孫子在地上爬來爬去,不時跑過來抱住媽媽或奶奶的腿。加上店裏來來往往的客人,這一切都讓彭桂華曬紅的臉上一直掛着微笑。
這樣的滿足其實來之不易。彭桂華告訴大公報,十年前的地震帶走了她的丈夫、大兒媳和小兒子一家,只剩下她和大兒子兩個人。很長一段時間,彭桂華和兒子都難以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出來。儘管從安置板房搬進了新房子,娘兒倆也打不起精神做事,把新房租給別人經營,自己在外面打工維持生活。
2015年,兒子楊勇和兒媳陳小梅走在了一起,一家人打算回到映秀,開個餐館。「兒子以前學過廚藝,以前也當過廚師,做家常菜還是可以的。」彭桂華說,2016年5月,餐館正式開張了,隨着小孫子的到來,家裏的歡笑聲更多了。
彭桂華說,現在除了開餐館,家裏還把多出來的房間做客棧,這兩天也訂滿了。「兒子常常跟我說,媽媽,我們要懂得感恩,當年來支援我們的人都不容易。」
「兒子兒媳對我都很好。」對於母親節,彭桂華沒什麼概念。在她看來,兒子兒媳孝順、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就是最好的禮物。
姐弟當年徒手挖地救母
33歲的羌族姑娘李小霞是映秀鎮漩口中學地震遺址的講解員,每天她都會帶着遊客走進那片廢墟,一遍又一遍地說起十年前的那場災難。
地震發生時,李小霞正在映秀鎮上逛街,「一下子被震傻了。」等反應過來,她衝到幼兒園找到兒子,隨後又和弟弟奔回家找父母。
「當時老漢兒和媽媽在睡午覺,地震一來,一樓陷到地下,兩人都被埋住了。」李小霞說,當時還沒有救援隊伍進來,她和弟弟徒手挖了幾個小時,終於在地震當天下午六、七點把媽媽救了出來,爸爸卻走了。隨後,李小霞陪母親到南京治療,2008年7月才返回映秀,住進了臨時板房。
「我和弟弟每年都給媽媽過生日,有時也會帶她出去玩,但還沒有給她過個母親節。」李小霞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對媽媽的愛還是在心裏吧,希望她平平安安地過好每一天。」
李小霞說,她和弟弟一直告訴母親,父親雖然走了,但還有姐弟倆。「媽媽現在和我住在一起,幫忙帶兩個外孫,弟弟平時也會經常來看媽媽。我們都大了,媽媽現在也沒什麼負擔,就讓她做自己高興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