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金融業開放的速度和程度正在逐步加大 資料圖片
今年全國兩會有關金融領域擴大開放的話題屢被提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的「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等表述備受關注。放寬境外資本對國內金融機構的准入限制,意味着內地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速度和程度正在加大。對於外資進入對內地金融業可能造成的衝擊,央行新掌門人易綱則表示,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並不意味着放鬆監管。
金融業是對外開放的最後堡壘之一。全國政協委員、申銀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當前在國內開展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雖然不少,但整體規模不大,而反觀中國金融機構規模已走在全球前列。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已在6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約1400家海外分支機構,銀行業總資產達37萬億美元。
加強金融監管預防風險
楊成長表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更加開放有力的金融體系作支撐,同時國內金融業自身發展也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為中國金融加快開放提供了有利條件。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報告中關於對金融市場開放的內容,本質上是給與外資更加深入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會。一方面體現了中國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國內金融行業的有序競爭,有助於提高中國金融行業整體的競爭能力、規範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從而增強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表示,在開放型經濟建設過程中,金融機構能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創新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要把握好金融監管的尺度。「監管部門既要出台監管規定、扎牢防風險的制度籬笆,又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化解風險,不讓『黑天鵝』飛起來,也不讓『灰犀牛』衝出來。」
易綱強調,放寬或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實際上是減少了對外資機構的歧視性待遇,體現了內外資一視同仁,並不意味着放鬆監管。通過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配套監管機制,中國監管部門仍然可以有效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