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劍被擺放在墓主身邊
大公網3月23日訊(記者 李陽波)記者23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為配合當地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該院考古人員在對秦都咸陽城遺址秦代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意外發現一柄距今近三千年、千年不朽的銅劍,以及保存二千多年的秦代「美酒」。考古專家表示,秦酒的發現,記錄的不僅僅是秦人生前好酒的習俗,更透射出秦帝國對周禮制度的延承,對研究秦咸陽城的文化面貌有重要的意義。
秦劍或為主人生前隨身武器
據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古墓葬56座,多為戰國晚期至秦代秦咸陽都城時期的平民墓葬。儘管墓葬多被盜擾,但仍出土了陶、銅、鐵、骨及玉石等不同材質的遺物約260餘件。
距今近三千年、千年不朽的秦劍。
考古人員在其中一座秦墓中發掘出土保存完整的銅劍一柄。該劍通長60厘米,保存較好,寒光閃霜。其劍首圓形,莖部圓箍狀,劍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體,近鋒端有明顯的束腰。這種造型最早出現于吳越地區,屬於傳統的「周式」 長劍,一體連鑄,莖部纏繞絲繩可以舒適地持握,束腰及八面體的劍身有很強的殺傷力。
而根據史書記載,為了適應戰爭形式,秦國自簡公六年開始「令吏初帶劍」,次年再次令「百姓初帶劍」,從此秦國男子帶劍成為一種規制,不僅可以防身,又是等級身份的重要標誌,秦始皇21歲時的加冕大典也是「王冠帶劍」。本次發掘出土的這柄銅劍,刃部可見使用后留下的豁口,推測是一柄經歷腥風血雨的實用武器。
「獻祭」美酒留存至今
盛酒銅壺出土的位置
除了罕見的秦劍,考古人員亦在一座豎穴墓道雙墓室的秦人墓葬的銅壺中意外發現秦代「美酒」。據了解,在戰國晚期至秦,銅壺屬於青銅禮器,又被稱為鍾,是酒類液體的盛儲器。按照周禮制度,喪葬墓葬中的銅壺,多與下葬過程中的舉行的「獻祭」儀式有關,填埋時應該都盛有酒類,但受時間、銅壺質地等各方面因素影響,能留存下來的並不多。
本次出土銅壺的口部以條狀物覆扎有粗布,密封性極好,因此得以保留總量約300毫升的近乳白色透明液體。經科技檢測后發現,液體中含有較高的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以及少量任二酸、月桂酸等脂肪酸等物質。其中,羥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分別為4.83ug/g和2.40ug/g,屬於酒類物質。按照秦人葬制以及液體的成分,考古人員認為這應該就是秦酒。
體現秦代高超鑄造和釀造水平
銅壺、壺口密封物及盛放的酒液
考古專家表示,根據此次出土的青銅長劍造型特點判斷,其鑄造年代要早于戰國晚期。秦人鑄造銅劍,金屬成分多為銅、錫及少量的鉛、鐵,屬於古代文獻記載的「大刃之劑」的配方。儘管這柄秦劍已經距今近三千年,但從首到鋒通體無斷裂痕跡,拂去黃土劍身依然寒光閃霜、千年不銹,當時的冶金鑄造技術水平可見一斑。而本次發掘並經科學檢測的酒類液體,經過二千多年仍存豐富的氨基酸物質,亦體現了咸陽為都期間的酒業釀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