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監察法草案的說明、國務院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新華社
按照國務院關於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6個,8個國務院正部級機構、7個副部級機構將成為歷史。「央視新聞」14日刊文解讀機構改革的原因。文章指出,機構改革之所以減少這麼多部門,主要是用「合併同類項」的辦法來優化政府職能,避免「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弊端。此外,通過組建新部門,有利於深化政府機構職能轉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公報訊】據「央視新聞」報道: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一大特點是用「合併同類項」辦法解決問題,以前散落在各個部委的職責被整合在一起。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實現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成為此次改革的一大基本邏輯。例如,針對當前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方案提出組建自然資源部,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在審計方面,國家發改委的重大項目稽查、財政部對中央預算執行的監督以及國資委對國企領導的審計都將劃入審計署。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通過大幅調整重組,力圖從根本上解決政府機構重疊、職能交叉,公共管理「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等問題。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合併同類項」之外,本次改革還有一個特點是注重職能轉變。比如,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藥監總局等機構的職責此次被整合進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面上看,此舉解決了市場主體面臨多頭多層重複執法的問題;從深層次講,這一機構的設立,是對政府機構職能轉變的深化。
相較於曾經依靠行政審批「過濾」不合格企業的老辦法,在商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後,中國市場監管已經呈現出通過提供信息公示、反壟斷等服務,來護航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的新風格。
我國要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真正強大起來,關鍵在於能否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此次機構改革也優化了創新引擎。一方面,重組科學技術部,加強、優化、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另一方面,重組國家知識產權局,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讓「第一動力」更有勁頭,真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而此次機構改革的一大亮點和着力點,就是緊扣民生所需,逐一破解難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新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不僅能夠更好保障「病有所醫」,也更符合改革的需求,比如通過醫保和藥品生產商進行價格談判來控制藥費的機制就能更為順暢的運行。為保障軍人合法權益,方案擬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通過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