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北京報道:在全國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中,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回應了粵港澳大灣區問題。記者留意到,發言人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表述,與2017年三地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合作目標幾乎一致。但當中有三處不同值得注意,包括多了香港要鞏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需強化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借助大灣區機遇「培育新興產業」以及打造「國際大都會」的四個新表述。
「粵港澳大灣區是最具條件打造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區域,無論從市場開放程度還是國際化程度來說,香港均有很好條件培育新興產業。」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艷華認為,在大灣區內,珠三角產業基礎濃厚,具有完整的產業鏈條,香港利用自身優勢與大灣區城市合作,今後有能力成為大灣區新興產業策源地。他預計,大灣區將在生物醫藥、移動通信、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等方面優勢比較突出。此外,大灣區內擁有密集發達的機場群,他認為香港通過與大灣區內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等合作,可鞏固其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面向全球「雙向開放」窗口
對於香港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毛艷華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背景下,香港這張國際大都會名片將更閃亮。香港需與大灣區內城市優勢合作,迎來新一輪發展。」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恩也認為,香港可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世界級城市群中,打造成國際大都會。他表示,大灣區是面向全球提供「雙向開放」的窗口。香港融入大灣區,不僅能搭上內地經濟高速發展的順風車,也能更好地對外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大灣區本身是『一帶一路』的起點,香港通過大灣區將可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市場。」陳恩認為,香港國際化程度加強,其人民幣離岸業務樞紐作用將更為突出,預計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也越來越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