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安徽省泗縣瓦坊鄉王集村村民在「扶貧車間」內加工布鞋 資料圖片
河南省滑縣不久前剛剛摘掉「貧困帽」。談起「脫貧經」,滑縣委書記董良鴻帶着些許驕傲之情告訴記者,「門口就業」是該縣脫貧的重要法寶,正如一首農民自編打油詩所說,「門口就業真好,兼顧一家老小,轉移就業一人,實現全家扶貧」。他認為,這種扶貧車間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巨大,影響深遠,效果明顯。
滑縣的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憑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董良鴻說,車間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工作時間寬鬆,完成工作後可以用收入給家裏買肉買菜,老太太「在家裏覺得自己腰也挺直了,兒子兒媳都覺得老娘真爭氣。」
董良鴻說,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政策催生出一批產業扶貧園區、幫扶基地、扶貧車間,壯大了龍頭企業,配置了鄉鎮稅源,增加農村集體收入,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他表示,產業基地的發展壯大方便群眾家門口就業,吸引不少企業投資落戶,促使農村人口紅利得到釋放,傳統農區的小農經濟也實現了突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林嘉騋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也多次強調,只有把產業發展起來,帶動貧困群眾素質能力提升,才能實現持續增收,從而徹底拔掉窮根。
「廣西隆安縣政府專門開闢農民工回鄉創業園區,蓋上標準廠房,免租金給創業農民工用,讓農民工有工資、有社保,既解決了留守人員問題,又能享受家庭團聚的天倫之樂,何樂而不為。」林嘉騋建議地方政府,尤其是貧困縣政府多出台具體政策,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帶領鄉親一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