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第七次北極科考隊在北冰洋海域冰站作業/資料圖片
首屆極地裝備與技術創新論壇近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行。來自芬蘭、挪威、法國、俄羅斯、烏克蘭、韓國以及中國等7個國家逾220位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有專家表示,「冰上絲路」戰略下的北極航線潛力巨大,極地礦產資源豐富,北極信息技術將成為新的制高點。中國企業要加速極地工程裝備技術研發,拓展「冰上絲路」商機。/大公報記者 于海江哈爾濱報道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副院長薛彥卓介紹,為解決北極航運安全問題,學校作為中方牽頭單位參與「國際地平線2020」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該項目從冰區船舶設計、北極海洋環境與海冰預報系統觀測系統、冰區安全航行保障技術、綜合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冰區航行規劃和航線優化等多個角度,為歐亞北極航路(歐洲到中國的「東北航路」)航運提供一整套安全、高效、環保的解決方案,項目完成後可保證整條航線的安全運行。
中企製造極地運輸船
在極地通信方面,極地裝備與技術領域青年專家、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院長殷敬偉的觀點受到參會嘉賓的認同,他說,「由於冰蓋的存在,水聲通信成為冰下信息交互最為可取或者說唯一可取的手段。北極冰下信息上行透冰出水、空天信息下行透冰入水,是構建極地立體化信息鏈路的關鍵所在,因此開展極地水下信息技術尤其是跨介質信息傳輸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已在2016年交付使用的極地模塊運輸船的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設計二部副部長程小美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說,極地模塊運輸船是為建設俄羅斯亞馬爾LNG項目平台所用,運行情況良好,目前公司又承擔了該項目的極地運輸船製造。該船專為運輸該項目的凝析油而製造,可在零下50攝氏度正常使用,目前,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人類對極地環境保護、極地科學考察、極地航運、極地資源開發等領域的需求日益增長,極地資源和戰略地位備受國際關注。「『冰上絲路』戰略下的北極航線潛力巨大,極地礦產資源豐富;北極地緣政治博弈日趨激烈,北極信息技術成為新的制高點。」殷敬偉說。
專家:港可為項目融資
去年,由中國石油與絲路基金參與投資的俄羅斯亞馬爾LNG項目投產,標誌着北極地區開發駛入快車道。牡丹江師範學院副教授、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陳君在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說,引入更多國際合作夥伴,加快北方航線的開發與應用將是俄羅斯擴大北極合作的重要方向。「俄羅斯北極開發需要巨額資本,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強對俄投資,俄羅斯的北極項目可到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城市進行融資。」陳君說。
陳君同時認為,俄羅斯開發北極所需要的石油勘探、開採、海上風電、新能源、船舶製造等技術與設備對外依存度高,中國企業應積極研發適應北極環境的技術與設備,進入俄羅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