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科學家潘建偉/資料圖片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18日公布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單,中國「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將潘建偉稱為「量子之父」,認為他「點燃了中國發展量子技術的熊熊之火」,將中國帶到遠距離超安全量子通信技術的前沿,令中國在量子互聯網方面遙遙領先。據了解,依託中國發射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2017年實現多項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技術突破,如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等。/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自然》雜誌評選的年度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是年末科學界的最大看點之一。潘建偉是近年來入選《自然》十大科學人物中最受矚目的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的人物特稿中,潘建偉被稱為「讓量子通信馳騁於天地之間的物理學家」。「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報道稱,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利用量子定律來安全傳輸信息)的領導者。
「感恩祖國 努力前行」
通過中國發射的全球首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在2017年實現多項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技術突破。他們將地球上一個光子的量子態傳送到1400千米高空軌道衛星上的一個光子上,並利用該衛星向北京和維也納發射糾纏光子,生成的量子密鑰令兩地團隊在完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視頻通話。「這是一次歷史性事件」,潘建偉的前博士導師、目前任職於維也納大學的合作者Anton Zeilinger評論說。
入選消息公布後,潘建偉通過新華社表示,感謝新時代,感謝偉大的祖國,「吾輩當繼續努力前行,不負眾望!」潘建偉在此前接受本報採訪時曾多次表示,中國量子科學技術的發展,得益於國家經濟巨大成就和發展,得益於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美國馬里蘭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Christopher Monroe評價潘建偉團隊的成果時說,每一次我看到他們的研究進展時,都會感到震撼。「潘建偉的過人之處在於能找到關鍵問題且敢於冒險,擁有他是中國之大幸」。
41歲當選中科院院士
據了解,潘建偉1996年至1999年赴奧地利留學,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回國,在中科大組建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他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2011年底,41歲的他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為當時兩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自然》的報道稱,潘建偉的團隊正計劃發射第二顆衛星,並在中國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展一項新的太空量子實驗。潘建偉相信,中國政府會支持他的下一個大計劃——耗資20億美元、耗時5年的量子通信、度量和計算項目。
入選十大人物的科學家還包括:歐洲「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合作組織天文學家馬里卡.布蘭凱西、中東同步加速器實驗室物理學家哈立德.圖坎、墨西哥地震學家維克托.克魯斯─阿蒂恩薩、澳洲遺傳學家珍妮弗.伯恩等。《自然》相信,這些科學家在2017年的科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毫無疑問他們將繼續影響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