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在紐約總部發布《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3%。其中,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多,約佔1/3。頻超預期的經濟數據、亮點紛呈的增長動能、力度不變的全球貢獻,讓外媒紛紛感嘆,中國的經濟活力令人倍感振奮。
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依據。拉美社注意到,自9月以來,世界銀行、摩根大通銀行、野村證券公司等國際機構紛紛修改了對今年中國經濟的預期報告,認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應在6.7%至6.8%之間。為何近來這些國際機構不約而同地選擇看好中國?拉美社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內需強勁和出口復甦的帶動下,中國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這一數字令人振奮。
「大大超出預期」,對於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美國財經媒體CNBC日前給予盛讚,指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引導經濟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內將繼續穩步發展。
可觀的數據背後,國際社會討論更多的,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不少外媒認為,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這是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釋放的明確信號,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徵。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動能,與技術進步緊密聯繫的數字經濟正是其中非常強勁的動能之一。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刊文指出,在一些頂尖技術公司的推動下,數字經濟的新領域正在中國快速發展,包括物聯網、虛擬貨幣、金融技術、人工智慧、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和大數據。
對於全球而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健康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被外媒稱讚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今年,中國依然是表現最佳的「優等生」。
俄新社日前引述專家觀點稱,如今,中國將全球發展與內部發展聯繫起來,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牽引船」。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