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余家鴻認為內地發展空間大,港青可嘗試北上闖一闖 /受訪者供圖
編者按 近年來,內地「雙創」浪潮風起雲湧,不少香港青年紛紛北上尋求發展機遇。根據香港青年協會公布的研究結果,約半數受訪創業者計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創業,其中三分之二以內地為目標。如今在北上廣,乃至內地二三線城市,都有不少香港青年,正與內地青年一起並肩奮鬥,追逐夢想。
從今天起,《大公報》將推出《港青追夢 逐鹿神州》系列專題報道,為讀者講述港青「闖北」追夢的故事。每一位受訪者都在訴說着這些年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變化和收穫,而正是無數這樣的小個體的點滴變化,匯聚起來形成了大時代的發展浪潮,推動着香港與內地的互動,為促進兩地的融合發展作出貢獻。
時尚的腕表、海藍色襯衫、精緻幹練的髮型,一眼看去,余家鴻是標準的白領精英風範。生長於香江之畔的他,在英倫研修金融投資,2009年,他成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的一員。從倫敦投行的華人精英,到國有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余家鴻以自身學識及國際歷練,見證、參與着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的蓬勃發展。而伴隨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日趨活躍的大背景,有着精準投資眼光和卓越分析能力的余家鴻,很快在內地金融市場闖出一片天地。「有一句話永不過時─to know yourself。我既用這句話時刻激勵自己,也想把它送給正在努力打拚的港青們。」/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2008年初,國際金融危機苗頭漸顯,不少金融公司倒身寒風之中。彼時剛從英國返港的余家鴻,正準備在新入職的對沖基金公司大幹一場,卻遇上公司業務被總部關停。「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危機來時注定首當其衝,內地則不然,經濟體量巨大,發展十分穩健,當時我就想來北京看看。」
內地高速發展港青毅然「北漂」
事實上,當初來北京,除了基於對經濟形勢和職業規劃的判斷,余家鴻說還有一個感性的原因。「一個在美國長期研究中國的朋友不止一次向我講『其實很多香港人並不了解內地』。」這讓他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心。
此前,余家鴻曾在1997年、2008年兩次來北京旅遊,在他的印象裏,北京既有老街胡同,又有高架環路,是一座傳統與現代完美糅合的很好玩的城市。
為了更好地融入北京,余家鴻在2009年初先到北京語言大學報了一個普通話班,三個月的進修讓他的普通話水平從KTV水準變得像模像樣。從普通話班結業後,余家鴻剛好趕上國際經濟形勢開始回暖,各國紛紛出台經濟刺激措施,中國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中投公司開始大舉招兵買馬。憑藉在香港及英國投行出色的工作經歷,余家鴻成功被中投招聘。
內地大平台成就個人事業
作為昔日倫敦投行的華人投資精英,余家鴻融通中西的優勢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發揮。余家鴻稱,不同於在倫敦和香港投行工作時的「銷售員」角色,現在的工作不僅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還讓自己有一種為國家服務的自豪感。
「現在,中國已經開始對外輸出資本。躬逢盛世當有為,我覺得自己趕上了這個大時代,搭上了中國資本拓展全球市場的高速列車。」余家鴻說,中國的發展真是快速而深刻。
對於眼下的熱詞「新時代」,余家鴻也有自己的憧憬。新時代對金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我會努力加強自身的知識吸納能力、風險規避能力、制度設計能力、商機捕捉能力、規則運用能力以及問題發現能力,在新時代做一個有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