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粵承攬662億「一帶一路」工程

時間:2017-11-30 03:16:27來源:大公網

  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傳播暨中國(廣東)企業走出去論壇29日在珠海舉行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攝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傳播暨中國(廣東)企業走出去論壇29日在珠海舉行。論壇發布的《廣東企業「一帶一路」走出去行動報告》透露,今年上半年,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067億美元,增長25%。與此同時,廣東勞動力外派數量也在提升。報告顯示,今年前7月,廣東國際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達84.9億美元(約662.7億港元),派出的勞務人員近2.5萬人,在外各類勞務人員超過8.4萬人。專家認為,廣東產業技術型人才較多,香港金融、貿易等服務人才佔優,粵港澳三地不同層次的人才組合在「一帶一路」地區將非常受歡迎。

  大公報記者盧靜怡珠海報道

  據了解,當前,廣東對外投資已經由單一的商品銷售行業擴展到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礦產資源業、交通運輸業等多領域行業。其中,廣東企業承攬的項目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向勞動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轉變。業務領域涉及房地產、公路、橋樑冶金、碼頭等領域;合同內容也呈多樣化,如設計、諮詢、建設、設備材料供應、合作管理等。

  在業務變化的同時,從廣東外派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國家的勞務人員組成也在變化。記者了解到,外派人員中既有普通工人、技工和農民,也有工程師、醫生、護士、會計師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還有飛機修理、計算機軟件設計與應用、工程設計與諮詢、項目監理和經營管理領域的人才。報告顯示,廣東在2015年新簽勞務人員合同工資額達14億美元,勞務人員的實際工資收入是11.8億美元。

  大灣區共拓「海絲」有優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南分析,粵港澳三地在產業和人才都各有優勢,廣東則在製造業上,如工廠、生產管理方面有優勢,而香港除了有生產服務人員,還有商貿、金融、法律服務人才。「粵港澳可在人才和產業方面對接進行互補,一起走出去。廣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不少產業園區建設,在園區內資金、勞工、專業人才就可以由粵港澳三地提供。」

  張光南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也為「一帶一路」人才流動和發展帶來優勢。他指,灣區經濟包括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創新經濟四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與全球灣區相比,其特點在於同時擁有四個階段的特徵。「這有利於三地在與『一帶一路』貿易往來中,更加匹配和互補。」

  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何亞非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可以幫助廣東企業走出去。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進一步融合,灣區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經濟合作發展,尤其是沿海港口城市的合作將更加突出。

  527項目落戶「中新知識城」

  除了人才合作外,報告還稱廣東正加快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間技術合作。為此,廣東正加快集聚國際化科研團隊,推進粵港澳科技領域合作。報告透露,廣東的「中新知識城」項目,截至今年7月底,已經落戶產業項目527家,累計註冊資本超過850億元人民幣,項目涵蓋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而中山與新加坡開展石墨烯產業化技術合作也有成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