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周琳北京報道:《自然》雜誌11月30日在線發表一項研究成果——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的高能電子宇宙射線精確能譜,除首次直接探測到~0.9TeV處能譜拐折,還在~1.4TeV處還存現有精細結構跡象。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在中科院成果發布會上介紹,「悟空」獲取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吳岳良院士稱,「『悟空』觀察到的~1.4TeV尖銳電子能譜暗示暗物質粒子存在的可能的新證據」。
暗物質和暗能量佔當今宇宙總能量密度95%,科學家僅知它們存在,卻無法探測到它們。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多次指出:「暗物質是籠罩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現代物理學的最大烏雲,它將預示着物理學的又一次革命。」
對於探測暗物質,目前有加速器、地下直接探測、空間間接探測三種方案。中國於2015年發射的首顆天文衛星「悟空」,就屬於空間間接探測,通過探測暗物質粒子湮滅後產生的看得見的粒子(普通粒子),來探測看不見的暗物質粒子。
常進在發布會上介紹,「悟空」在太空中前530天共採集約28億例高能宇宙射線,其中包含約150萬例25GeV以上電子宇宙射線。「悟空」衛星首次直接測量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 TeV處拐折,該拐折反映宇宙中高能電子輻射源的典型加速能力,其精確下降行為對判定部分(能量低於1TeV)電子宇宙射線是否來自於暗物質起着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