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月16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圖為香港展區/大公報記者黃仰鵬攝
被視為「中國科技第一展」的第十九屆高交會16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香港貿發局今年聯手創新科技署於高交會特設「香港科技展區」,加上香港軟件協會帶來的智慧城市優秀項目,共有逾五十家港企及科研機構組團參展,規模創歷屆之最。不少港企攜帶最新科技研發成果參展,渴望向內地輸出技術,實現項目落地。/大公報記者黃仰鵬深圳報道
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本屆高交會專門設置粵港澳展區。其中,香港貿發局今年再度聯手香港創新科技署合作設立香港館,包括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園、香港大學等17家高校、研發機構以及企業攜帶最新技術成果參展。而香港軟件行業協會設立的「香港智慧城市優秀項目展團」,則吸引37家企業進行展示,系統推廣香港智慧城市產業發展。
其中展出的香港智慧醫療項目「診所一號Clinic One」APP,實現了將醫院裝進手機裏。項目負責人黃峻告訴記者,該款軟件可實現一站式的全方位健康解決方案,將患者的健康數據進行收集、整合和分析,並能為患者簡化就醫流程和降低成本。據了解,目前該平台已有上千名聯網註冊的醫生,可為根據患者不同需求進行預約。
黃峻表示,希望將項目在內地市場推廣和落地,並希望能與內地醫療機構合作,將內地的專家門診帶到國外,尤其是中醫領域。
在香港大學技術轉移處的展位上,展示了一款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博士領導的、京港台年輕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一支研究團隊開發的「超級鋼」。展位負責人介紹,該款「超級鋼」兼具高強度和高延展性,並且其原材料成本僅為當下航空及國防工業用鋼的五分之一左右,具備直接在鋼鐵企業進行百噸級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的潛力。
初創企業多由大學衍生
記者留意到,今次不少香港展商為初創企業,由大學衍生出來的公司迅速冒起。他們所攜帶的研發技術成果,涉及物理、生物、化學、新物料及生命科學等範疇,雖然仍在起步階段,不過已在拯救生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質素方面帶來新突破,並渴望將其技術輸出到內地落地,實現轉移。
不少香港展商認為,香港擁有多所高排名的一流大學,教育科研實力強勁,但很多研究成果無法應用到工業產業上,很多專利仍然留在學校的技術轉移中心,無法發揮自身價值。今次參展高交會,就是想借助這個平台,讓研究成果在內地盡快轉移和落地,跟上時代的步伐。
雖然香港多所高校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機器人等領域具有良好的研發基礎,但不少參展初創企業普遍反映,欠缺業務拓展專才。對此,有業界人士建議香港高校與深圳高科技公司共建研發中心,推動科技到產業的轉化。
據了解,本屆高交會總展覽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有法、德、日、美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0家展商、逾萬個項目參展。展會期間將有千餘科技新品首次面世,並展示未來產業的新方向,其中人工智能+(即「AI」)很可能取代「互聯網+」,成為產業發展的新熱點。
▲觀眾體驗光啟馬丁飛行包 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