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大學生侯思源到北京音樂廳聽音樂會 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江鑫嫻、實習記者張子雯北京報道:「在北京能看到的劇種越來越多,精品不斷,我的錢包告急!」北京大學生侯思源可謂資深藝術「發燒友」,一年用於欣賞演出、音樂會和展覽的費用大約在2000元左右,去國家大劇院看歌劇和音樂會、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看話劇、去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看展覽已成為他日常生活一部分。回顧這五年來文化生活方面變化,侯思源說,感覺政府在文化方面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可供欣賞的高質量演出和展覽越來越多,不論是劇院管理水平還是觀眾群體素質也有極大提升。
水平比肩美歐 外團紛至沓來
侯思源告訴記者,近些年國家大劇院每年都製作一部新歌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每年會有新劇目上演。在他看來,國家大劇院在2015年製作的威爾第歌劇《阿依達》,其藝術價值就已能與紐約大都會劇院版、米蘭斯拉卡歌劇院版本比肩。侯思源還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國外優秀劇目選擇來華巡演,僅2017年一年,中國音樂劇市場就有十部來自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原版音樂劇登陸巡演。
劇院營業模式也起重大變化。侯思源常去的國家大劇院等近些年來在探索會員制,提升服務品質,劇院配套的餐飲設施、文創產品、市場調研、票價制定、線上線下藝術普及教育等相關服務越做越好,留住侯思源這類原有觀眾群體的同時,也吸引許多新觀眾。侯思源回憶幾年前聽音樂會、看歌劇和展覽時,劇場裏拍照聊天、博物館用閃燈拍照,音樂會和歌劇中不合時宜鼓掌等情況非常普遍,如今觀眾素質高了,欣賞水平有一定提升。
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3.37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5.5%,年均增速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