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拉開帷幕,「圍追堵截」採訪代表委員,便成大會堂一大景觀。要說這一採訪風氣的興起,追根溯源還得從香港記者說起。
多年來,「跑得快、圍得緊、問得準」已成為港記們的標籤。而人民大會堂北門是出席會議的部委領導必經之地,港記們都喜歡在那裏「守株待兔、伺機而動」。前些年,「圍堵」之中經常有人被擠倒在地,有人被擠掉了鞋,被「圍堵」的代表委員則如一葉小舟在人群中左右飄搖。
2006年兩會,一批港媒及外媒記者在大會堂北門追訪身材高大、跑得飛快的央行行長周小川,那一刻被攝影記者定格。這張照片引起熱烈討論,也引發主辦者對採訪安排的思考。此後,工作人員開始妥善疏導,設線劃區,置架放「咪」,使「圍堵」變成一場「小型發布會」,讓被採訪者安全愉悅,欣然受訪,採訪者亦人人有所斬獲。於是,主動有序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的「部長通道」逐漸形成。
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前港記們圍訪代表委員時,很多內地媒體記者還只是好奇地在旁邊「看熱鬧」。或只是將這一場景當作新聞記錄下來。而今,在耳濡目染中逐漸掌握了這些「看家本領」後,內地記者在挖掘新聞富礦的敬業精神上,絲毫不遜於香港同行。兩地媒體在比拼競爭、借鑒超越中實現共同進步,這應該也算進入全國兩會的「香港元素」,帶來的一個巨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