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日,北京霧霾消散,藍天再現 中新社
【大公報訊】據中新社報道:自去年入冬以來,中國多地發生多起大面積、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此輪「跨年」霧霾帶給民眾的不利影響,也成為本周輿論及社交網絡的熱議話題。
來自氣象部門消息稱,從去年12月30日開始,京津冀地區再次遭遇「霧霾圍城」,一輪跨年霧霾強勢來襲,並持續發威。全國也有超過60%的被監測城市出現空氣污染。相比12月中旬京津冀重污染過程,此輪重污染不論持續時間還是影響範圍,均有過之而無不及。
面對輿論針對政府、監管部門不作為的話題,來自微信公眾號「長安劍」的文章稱,中國政府近年來圍繞大氣污染,已針對性地出台多部法律法規: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大氣污染的成因、應對、治理目標與責任作了系統全面的規定。
2015年3月,環境保護法通過修訂,這部被稱為新中國「史上最嚴」「長出牙齒」的環保基本法,首次引入污染企業責任人的治安拘留、按日計罰等內容,並首次提出,環境問題與幹部考核的「烏紗帽」相掛鈎。
同年9月,大氣污染防治法又通過了修訂,「控車減煤」「重典處罰」成為亮點。
在頻頻被「灰霾」照刷屏的微信朋友圈,也有一些反思的聲音出現。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霧霾下,我為什麼沒搬回美國?》指出,追求更精緻的生活是無可厚非的奮鬥目標,注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高消費的行列,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霧霾還有解嗎?我覺得有,但這個解肯定不來自於民眾的抱怨和逃離,也不來自於政府的強制措施,而是在於技術的革命和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只是受害者。每一個人都應該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