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四「太空人」深圳「出關」 封閉180天空氣水糧自給

時間:2016-12-15 03:16:23來源:大公網

  「太空180」試驗結束,四名志願者「出關」,仝飛舟(後排左一)出艙時揮手致意。新華社

  大公網12月15日訊(記者石華 深圳報道)14日11時15分許,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和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主導的「太空180」大科學試驗迎來歷史時刻,4名參與試驗的志願者依次走出位於深圳的「太空艙」,與已闊別180天的親友熱情相擁。試驗期間,4人生存所需的大部分水、食物及全部氧氣依靠艙內複雜系統自給自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太空180」試驗負責人李瑩輝稱,試驗順利圓滿達到預定目標,所獲數據有助深化中國對於第三代航天環控生保系統的認識,對開展外星體表面駐留的載人航天任務非常關鍵。

  本次試驗,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9家國內機構及6家國外機構共同參與。試驗在艙內模擬除失重條件下之太空環境,自本年6月17日開始,4名志願者在370平方米籃球場大小的密閉循環艙內展開持續180天實驗,是中國有史以來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受控生態保護試驗,為未來長期太空飛行甚至星際駐留,收集大量珍貴數據。本次進艙的志願者為三男一女,其中唐永康、仝飛舟為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人員,羅傑、吳世雲為社會公開招募。

  隔離外界不見天日

  他們要在密閉艙內生活180天,其間100%氧氣、90%水和70%食物需「自給自足」。除生理體能方面考驗,更有來自心理上的挑戰。不見陽光、也看不到戶外的藍天白雲,在有限的密閉空間內生活工作180天。目前,志願者狀態良好,還將接受為期一個月的醫學檢查。

  李瑩輝稱,參研參試者按試驗大綱和指揮協同程序,圓滿完成各項科研試驗任務。當4名志願者忍受與外界隔離的狹小環境時,平均年齡27歲的科研隊伍在艙外24小時輪流值班,經受無數次應急處置考驗。本次試驗艙內物質閉合度較高,氧氣達100%、水達99%、食物達70%,均達試驗目標,還完成載人試驗系統內物質流的動態平衡調控,為未來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術的預先研究打開新局面。

  在180天時間裏,艙內14個功能子系統協同配合,運行一切順利。艙內種植的糧食、蔬菜、水果等25種作物生長正常;在物化再生系統與生物再生系統的協同匹配下,大氣再生、水循環、廢物處理等物質流循環基本正常;以人與環境關係為研究重點的各項醫學試驗正常推進,共計15項,涉及62類數據,300多項指標,635台(套)參試設備穩定工作,實現兩大學科1700餘項數據連續採集。試驗收集數據主要應用於三方面,首先瞄準地外星球生存,不斷完善高物質閉合度受控生態生保技術;其次是服務於國家戰略工程,為空間站在軌方案提供依據;第三是增進對人和極端環境的認識,研究如何在極地、孤島等環境下對生理心理進行防護。

  為太空生存提供依據

  出艙後,羅傑表示:「試驗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艙內看了一本書,裏邊寫到任何試驗成功的喜悅對於航天工作人員來說,都只有一盞茶的時間,因為後邊還有更多的試驗進行。」此話也適用於「太空180」試驗。未來一個月相關人員要持續收集艙內數據,有的要繼續進行以受控生態技術為牽引之地外星球生存技術探索。

  李瑩輝表示,試驗開展面向中長期駐留任務中食品與營養保障、生活保障、衛生制度及作息制度驗證,進一步研究認識志願者長期處於特定封閉條件下的生理學、心理學、行為學及工效學等方面的特點和規律,完成中長期飛行條件心理支持、醫監醫保及生活物資管理等空間站項目有關的技術驗證與數據積累,為中國空間站任務提供有力技術支持。此外,本次試驗構建的第三代環控生保系統超越空間站應用範疇,是掌握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統技術的重要開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