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港珠澳大橋主橋橋樑全面貫通後,現時大橋主體工程正進入島隧工程項目最後「總決戰」。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有關負責人6日透露,由28節直線段和5節曲線段沉管對接而成的大橋海底隧道,目前已完成安裝28節直線段沉管,佔總長度5664米海隧近86%。首節曲線段沉管(E33)將按原計劃7日早晨開始浮運安裝,惟將面臨之氣象條件為歷來最複雜一次。E33安裝將為餘下4節曲線段沉管施工提供重要經驗,對大橋島隧工程最終貫通意義重大。」大公報記者方俊明珠海報道
作為中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由33節沉管對接而成,含28節直線段沉管和5節曲線段沉管,總長5664米,是世界最長公路沉管隧道及唯一深埋沉管隧道,被譽為交通工程「珠穆朗瑪峰」。
與氣象專家多次會商
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大橋隧道沉管浮運安裝作業,是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技術難度最大、氣象海況條件最敏感關鍵性工程。從2013年5月6日首節沉管「深海初吻」,到今年7月全部28節直線段沉管精確對接,3年來先後攻克「深水深槽」、「基床回淤」、「大徑流」等一個個世界級難題,順利跨域了伶仃主航道、伶仃臨時航道、龍鼓西航道和兩個最深點。至此,已完成沉管安裝長達4860米,佔整條海底隧道總長的85.8%。
作為大橋海底隧道首節安裝曲線段沉管,E33沉管位於島隧工程東人工島島頭區,施工水域狹窄,海流情況複雜,碎石基床需綜合採用陸上鋪設、水下人工鋪設和整平船鋪設等多種施工方式,施工周期長,對接安裝複雜,窗口期氣象預報已超出目前科學可達水平。加上目前回淤、天氣不確定因素,使安裝難度大大增加。
10月5日下午4時,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在跟氣象專家進行最後一次會商後決定:按照原定計劃,今日清晨5時半,開始E33管節浮運安裝。雖然近期可能會有颱風影響沉管安裝作業區,但項目部負責人跟氣象專家多次會商後,氣象專家判斷颱風對沉管安裝作業區域影響較小。至10月6日,珠海桂山牛頭島沉管預製廠深塢門順利開啟作業,為E33沉管絞移出塢創造良好條件。
安裝工期約一周
按工序方案,港珠澳大橋沉管浮運和沉放作業,包括沉管起浮、出塢、浮運、繫泊、錨固、沉放、對接和覆蓋等一系列步驟,是迄今全球綜合難度最大外海沉管施工作業。屆時,將由兩艘巨大安裝船與E33沉管「捆綁」為一體,透過多艘大功率拖輪拖運出塢,由8艘拖輪組成編隊將E33沉管浮運,料拖行至十多公里外大橋東人工島一端施工現場,耗時7小時左右。
沉管海底施工對氣象、海況等條件,是大橋工程中最為敏感一環。沉放前,沉管要進行繫泊、錨固等工作,施工單位須對海洋環境等數據進行監測,其間需十多小時。沉放期間,對海上風速、海區潮流、水溫及天氣等條件要求極高。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部總經理林鳴指,E33沉管安裝面臨的氣象條件是最為複雜一次。據項目總部組織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團隊分析,E33沉管安裝作業期或受颱風影響,屆時施工海域可能有大風和強降雨過程。目前,施工單位已經全面落實E33沉管浮運安裝各項保障工作,預計E33沉管整個浮運、安裝工期大約為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