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古寧、黃仰鵬深圳報道:記者採訪發現,儘管目前珠三角這些針對粵港跨境出行的互聯網平台行事低調,但相比傳統的跨境車市場,互聯網平台通過整合零散資源和零散需求信息,並將其彙集成一個規模化市場。而乘客只要通過微信或者APP,就能輕鬆搞定,這對那些在內地已習慣使用滴滴、Uber的乘客,很容易有親和力。平時經常到港的深圳白領張女士則說,跨境車市場互聯網平台的價格公開透明,用起來很方便。
在深圳一外企上班的王先生則另有感受,他經常通過港機場轉機去美國,以往自行去機場往往通關比較複雜,耗時比較長,節假日更甚,「經常搞得很緊張,老擔心誤機」。此前,他也通過熟人聯繫一些私人司機,總不那麼踏實。但這些新興的互聯網平台則可以改善這個狀況,不用去排隊過關,有時價格稍貴一些,大體還能接受。相關平台上可用車源、價格、距離等信息都會公開,更容易選擇,「很符合自己目前的需求,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打私人電話約車了」。
遊走灰色地帶存隱憂
有業界人士介紹,目前相關平台競爭增加,但其實價格並沒有那麼明顯的下降。一個原因是有兩地牌的跨境車並不多,而且近期牌照也在收緊。
記者採訪發現,這個行業的運行也有隱憂,知情人士稱,這些車輛的司機超過八成是港人,而按相關規定,大部分車是不能用於營運的。而在深圳,這樣的車載客被抓到,當黑車處理。有網友則擔心,這裏面確實有灰色地帶,問題是在沒出現互聯網平台的之前,這些跨境車的運營已在進行。「只能說這得考驗相關部門智慧,既滿足民眾的跨境出行需求,也能合理合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