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煮飯仙人」村嵨孟正在用東三省大米烹製「銀飯」\大公報攝
85歲的日本老人村嵨孟因煮得一手「銀飯(好吃的飯)」成為家喻戶曉的「煮飯仙人」。22日,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裏,他支起傳統的灶台和鍋具,用中國大米煮出了不輸日本的「銀飯」,同時宣布攜手全球選品會、內地家電品牌蘇泊爾建立「銀飯」實驗室,共同研發中國第一口「銀飯鍋」,希望為日軍當年在華所犯下的罪孽進行贖罪。\大公報記者 孫琳、籍夏瑾
村嵨孟,1930年生,盧溝橋事變時年僅7歲。當時年幼的他雖未親身參與侵華戰爭,但由於整個成長過程正處於日本戰敗後的大蕭條時期,使他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始終被陰霾籠罩。成年後的村嵨孟一直在對戰爭進行着反思,對中國無辜百姓的愧疚,始終縈繞心頭。
懷着「用自己的雙手試驗中國大米,研發出一款適合中國人的電飯鍋,讓中國的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品嘗到『銀飯』」的心願,村嵨孟叔叔毅然關掉自己在日本大阪經營了50多年的銀飯食堂,來到中國。
關掉在日經營50年食堂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村嵨孟走遍了遼寧盤錦、黑龍江牡丹江、吉林永吉三個中國東北米鄉。通過近兩個月的探索,如今他已對東北大米有深入了解,並掌握了最適合煮製東北大米的用水量及火候。這個名為「2016-2018銀飯行動三年計劃」旨在倡導以「銀飯」為理念,滿足內地中高端消費人群享受「銀飯」的需求,有效緩解國人到海外「瘋搶」電飯煲的尷尬場面。
在「煮飯仙人」村嵨孟以及一眾內地大米業內人士眼中,中國並不是生產不出好米、造不出好的電飯煲。遺憾的是整個產業缺乏有效整合,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成本」較高,導致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較弱,追求品質的內地消費者才不得不轉投國外。
活動主辦方、全球商品採購中心主任許京認為,振興東北大米產業是系統工程,而「銀飯」是破題的關鍵。只有建立以消費者權利為導向的「銀飯」買家標準,才能借此倒逼大米全產業鏈、電飯煲企業升級。
日本自此再無「銀飯」
村嵨孟此行除公開自己的烹煮過程外,其餘一切關於其煮飯的秘密都對華公開,不做保留,相關煮飯數據也將提供給合作電飯鍋廠家。由於村嵨孟在日本並無徒弟,這意味着自此日本將再無「銀飯」。
據悉,中國第一口「銀飯鍋」將於12月左右正式面世,屆時內地消費者可以買到與日本電飯煲相媲美的國產「銀飯」電飯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