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日本軍隊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加緊武力侵華,中國人民掀起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對於這樣一起重大事件,今天的讀者或許會認為當時一定會是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實則不然。在當時,囿於事發突然、交通通訊不便以及局勢的複雜,只有一家報紙及時做出了獨家報道,那就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大公報。
19日一早,讀者從天津大公報刊登的一則《最後消息》獲悉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這段消息只有八十個字,卻極具分量,內容是:「據交通方面得到報告,昨夜11時許,有某國兵在瀋陽演習夜戰,城內炮聲突起,居民頗不安。鐵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國兵甚多,因此夜半應行通過該處之平吉火車,當時為慎重起見,亦未能開行。」這是媒體對九一八事變的最早獨家報道。
大公報能夠第一時間及時準確做出這一報道,有多重原因。報館「三駕馬車」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都是留日學生,是「知日派」,一直很關注中日關係和東北局勢。1928年,時任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首次赴東北採訪,在大公報發表《東北之遊》通訊9篇,肯定了張學良初掌權後的東北新氣象。兩個月後,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由於這些接觸,胡、張建立了良好關係。大公報也擁有了許多消息渠道,成為國人了解東北局勢的重要窗口。
事前發現蛛絲馬跡
1931年9月18日下午,大公報已經得到了瀋陽異動的蛛絲馬跡。胡政之從東北軍內部獲悉日軍調動的信息,19日凌晨1點,大公報終於接到瀋陽打來的電話,確認了事變的發生。此時,報紙已經截稿,編輯部決定臨時從第三版左下角撤下一塊,刊登了那則《最後消息》。
19日上午,正在北京的胡政之又趕到協和醫院,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正在養病的張學良,寫成了《本報記者謁張談話》。張學良在談話中回擊了日本對中國軍隊的污衊,他說:「先是日方以一車頭載兵將皇姑屯中日鐵路交叉處轟毀,隨即退去,故日方發表謂我軍破毀滿鐵路軌,絕對無有其事。」他同時也承認:「實告君,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大公報以放大的粗黑字體刊出,這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外界首度獲知張學良的表態。 (大公報記者 馬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