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海上佛國播灑絲路花雨

時間:2016-09-11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近日在「21世紀海絲佛教.福建論壇」上表示,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可以佛教先行。「如果希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希望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就要主動走出去。而福建佛教乃至中國佛教沿着海上絲綢之路向東亞、中亞和南亞各國的傳播,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緊密相聯的。這一宗教與文化交織的傳播形態,不僅促進了佛教的發展,而且也影響了東亞各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歷史經驗啟示我們,文化走出去,佛教可先行。」/文、圖:大公報記者 史兵

  福建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對到訪的大公報記者說:福州早在漢代就是中國最著名的三大港口之一,福州、泉州、漳州也是中國海上絲路的發源地和不同歷史時期的始發港。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佛教由海上傳入福州,宋朝時福州佛教寺廟達1625座,曾享有「海上佛國」的盛名和佛教中心。福建佛教借助於便捷的海上絲路,將漢傳佛教逐漸傳播到東亞、南亞、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

開元寺曾為外國僧人驛站

  建於梁太清三年(549年)的福州開元寺,是福州現今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記者在寺內採訪時仍能感受到「海上佛國」的遺風。據本性方丈介紹:福州佛教沿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交往,始於南北朝時的陳朝。陳朝永定二年(558年),西天竺(今印度)優禪尼國僧人拘羅那陀從海上入閩,在福州從事譯經與講經活動,與後秦的鳩摩羅什、唐代的玄奘、義淨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到了中唐之後,由於外國僧人頻頻來到,開元寺被朝廷指定為接待外國來閩僧人之所,常有印度高僧在此居住、講授佛經和梵文學。日本僧人空海、智證(圓珍)都曾渡海來到開元寺居住、學習,前者回國後成為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創始人,後者後成日本佛教天台宗寺門派的創始人。

  在福州法海寺,記者獲准參觀了開元寺的鎮寺之寶——《毗盧藏》,還從本性法師口中知道了經書的由來:宋代我國供有5種不同版本的藏經,其中2種為福州刻印,包括東禪寺的《崇寧藏》6108卷和開元寺的《毗盧藏》6359卷,福州也因此成為宋代中國的佛經刻印中心。南宋末年,日本近江園城寺僧人慶政與行一、明仁等其他日僧專程來到福州,迎請福州刻印的兩部經書回國,並將其合一命名為《福州藏》。1989年,開元寺時任住持提潤法師個人捐資30萬港元從日本影印回來絕大部分,成為鎮寺之寶。

空手道剛柔流源自羅漢拳

  據介紹,日本佛教的黃檗宗源於福州黃檗山萬福寺。明代永曆八年,萬福寺住持隱元禪師應邀東渡日本,在京都建了一座同名的黃檗山萬福寺,弘揚佛法,不僅形成了日本佛教的黃檗宗,還傳播中國的建築、雕刻、書法、繪畫、醫學等文化知識和技術,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記者在福州高蓋山鶴巢寺採訪時得知,該寺是日本空手道剛柔流的祖庭。清初,泉州南少林寺毀於官軍圍剿,寺內僧侶流離失所,著名的少林四武僧之一鐵珠和尚,身懷龍樁(即龍拳)和羅漢拳絕技避難鶴巢寺。其間,他將羅漢拳傳給了寺裏的僧人。後有日本僧人沿海上絲綢之路來福州參學,駐錫鶴巢寺時學會了羅漢拳,回國後廣為授徒,形成剛柔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