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水耕種菜技術適用香港

時間:2016-07-26 03:16:37來源:大公網

  圖:農戶熱情地向香港傳媒學子採訪團一行介紹大棚養殖   大公報記者馮玥攝

  【大公報訊】實習記者潘希橋、林詠雪烏海報道:香港傳媒學子烏海之行的另一大參觀點,是位於烏海市烏達區西北部的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產業園佔地7735畝,項目投資逾6億元。產業園的一大特色是採用水耕溫室技術種植蔬菜,該技術同樣可用於香港。此外,園區內亦設有休閒觀光採摘區,主打生態農業旅遊觀光。

  產業園與其他農業園區最大的不同,是採用水耕種植溫室大棚。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內蒙古降雨量少,土地水分蒸發率高,因此水耕比起傳統土壤耕作更節省水源,還可加快植物生長速度。工作人員一邊講解,一邊翻開盤栽下的板塊,讓記者觀察盆土壤系統下的營養水,「這些營養礦物水一個月才需要更換一次,比起傳統土壤耕作用水少多了。」

  此外,由於內蒙古當地氣候不穩定,全年只有四個月不降霜,溫室栽種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不受天氣影響,全年均可自動調控,由於內蒙古氣候乾燥,溫室加上水耕可以緩解不利因素的影響。

  和內蒙古相似,香港的農業發展,同樣面臨着瓶頸,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着大量農地被徵收,香港農民數量不斷下降,造成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產業園的水耕種植技術,恰恰為香港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據介紹,水耕種植的植物生長在注滿營養液的管道,農民可抽樣監測植物生長情況,減少對人手的依賴。同時,由於水耕不需依賴天然土壤,適合在室內以全環控方法進行工廠式大量生產,亦可善用空置工廠的空間。

  不過,雖然水耕能提升農作物生長速度且用水量低,但園區工作人員指水耕種植的技術要求及開發成本高,一列水耕栽種的盆子成本大約在八千元人民幣左右(約9282港元),目前農業園主要依靠政府投資。現時他們與內蒙古自治區農業大學合作進行研究,期望未來能降低成本,發展大規模栽種。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