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孫琳北京報道:香港回歸19年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文化交流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格局。
2005年,兩地簽署《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10年來,平均每年活動逾600項,交流達7000人次。去年,文化部與香港民政事務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特區2016-2018年文化交流與合作執行計劃》。這是兩地在2005年11月簽署的《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框架下的第一個年度合作執行計劃。
內地越來越多的文化界人士熱心於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工作,大型展演項目赴香港交流增多。過去交流多為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沿海省市,而今西部邊遠省區的對港文化交流也不斷增多。同時,兩地文化交流的範圍、領域也在不斷擴大,不僅有表演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還逐漸增加了美術、攝影等新內容。2015年首次在「香港國際授權展」中組建「中國內地館」,60餘家內地文創企業和機構參展。
香港和內地的主題文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其中不乏一些文化品牌在香港叫響。「藝海流金──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香江明月夜」慶中秋系列活動、「根與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等品牌交流活動持續推進。
此外,內地與香港攜手保護文化遺產,取得積極成效。截至目前,香港共有10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有兩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09年,粵劇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兩地聯合申報與保護非遺的合作典範。
2016年公布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申報的8部珍貴宋元名拓在冊,這也是香港地區首次申報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