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迅速發展,成果不斷顯現。自1995年港大化學系支志明首當選中科院院士以來,躋身中科院院士的香港科學家共24位、工程院院士7位,合計31位。香港兩院院士人數的逐年增加,無疑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科技事業發展的支持,也說明了內地與香港科技融合不斷深入。據了解,回歸以來,僅中科院即與香港方面成立了二十多個聯合實驗室,研究涉及化學、醫學、機器人等多個領域。\大公報記者 譚笑
去年12月,香港科學院正式成立。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其成立典禮上指出,在全球依靠科技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大力加強科技投入的背景下,港科院的成立正逢其時。他希望港科院能利用其優勢,對香港的發展運籌謀劃,向特區政府提供針對性諮詢建議,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同時,希望港科院充分利用與中科院天然的合作優勢,促進兩者間的長久合作。
人才培養優勢互補
白春禮提到的「天然的合作優勢」,便是二者在此以前一如既往的交流合作。中科院台港澳辦公室主任安建基曾向大公報表示,中科院與香港科技界、特別是高等院校在資源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優勢互補,長期保持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係。香港一直保持?較強的科技研發實力,同時,港區高校具備廣泛的國際聯繫和規範管理,也吸引了內地科研機構不斷加強與香港高校的合作。
中科院與香港高校加強科研人才培養,與港大、中文大學簽署協議要求雙方每年共同選拔20名研究生,共同提供獎學金及基本醫療保險等。安建基介紹,中科院國科大還與香港城市大學簽署了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協議,67名科學家擔任兩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導師,為雙方在合作培養人才方面的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香港回歸之前,與內地的合作形式主要是內地科研人員到港高校工作。如今,這樣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以中科院為例,中科院幾乎每個研究所都參與對港合作項目,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在香港陸續開設分中心。
去年年底,中科院心理所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成立「生物社會心理學聯合實驗室」。記者發現,在20多家中科院與香港聯合實驗室中涉及到前沿科技的各領域,包括本港見長的材料、無機化學、醫學等領域,也有微電子、機器人學等前沿項目。本港著名化學家支志明就參與了兩項實驗室計劃。
安建基表示,雙方科學家以聯合實驗室為平台,開展了大量的實質工作,在基礎、應用性科學研究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國家級科研中心設港分部
去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正式成立兩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港科大此前已經成立了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研究分子神經科學以及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連同剛獲批的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大現有四個國家級研究設施。
科大校長陳繁昌表示,國家批准科大成立兩間國家級研究中心,是對科大研究成就的肯定,也將進一步強化兩地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