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今年六月十八日舉行開幕儀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圖片
【大公報訊】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推廣文化藝術,西九文化區的建築工程近年進行得如火如荼,戲曲中心今年五月十六日舉行升頂完工慶祝儀式,反映該工程進入竣工的倒數階段;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今年六月十八日正式啟用,反映特區政府致力保護及推廣「非遺」。
粵劇列入世界非遺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非遺辦事處設立,把荃灣三棟屋博物館改建而成,透過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教育和宣傳活動推廣非遺項目,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表示,該中心今年內會完成編製首份香港代表作名錄,選出七、八十個最能代表香港傳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便政府重點保護,日後亦會從中選取部分項目繼續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港澳三地政府透過中央政府共同申報的粵劇,二○○九年正式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二○○六年開始,香港先後三次向國家文化部申報,將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十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確定其歷史及文化價值。
西九文化區活動多
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二○一三年動工興建,今年五月戲曲中心頂部重約二千四百公噸的主劇場結構完成吊升安裝,現階段工程主要是連接及搭建外圍鋼結構和外牆。預計二○一七年落成、二○一八年啟用。
屆時戲曲中心將有一個一千一百個座位的主劇場,雅致的茶館劇場,以及培訓、教育與排練設施,還有寬敞的「戲曲廣場」。
而外形恍如倒轉T字形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預計二○一八年上半年竣工。近來其挖掘及下層結構工程進行順利,一些核心基本建築陸續清晰可見。而M+展亭已於六月獲發佔用許可證,將於今年夏天對外開放。
西九文化區近年舉行多個預熱活動吸引市民。二○一二年起舉行了三屆「西九大戲棚」,讓戲曲表演為市民倍添春節熱鬧氣氛,又於二○一四年舉行了模擬體驗茶館劇場的「粵韻.茶賞」。
「M+進行:充氣!」雕塑展覽於二○一三年四至六月間推出;二○一三年十二月及一四年十一月都舉行「自由野」活動,安排音樂、戲劇表演,當代馬戲及手工藝墟等。
自西九文化區苗圃公園開幕以來,二○一五年八月至今年三月期間,一共舉辦了十二次「自由約」戶外節目系列,舉行音樂會、創意市集、街頭表演等,合共吸引超過五萬三千人參加。
M+積極收藏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文化作品。二○一二年瑞士藏家烏利.希克向M+捐贈逾一千四百件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M+同時以一億七千七百萬元購入希克的四十七件藏品。今年二月至四月首度舉行「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另一方面,M+將於七月底至八月初舉辦「M+夏令營」,與多位藝術工作者合作帶領一百名中學生參與創意工作坊、分享及表演等活動。